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抗战家书》书写中国人民心灵史

发布时间:2007-07-04

      (2007年7月3日在《抗战家书》首发式上的发言摘要)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   张丁

     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纪念抗战全面爆发70周年的活动,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我的内心也异常得激动。
    首先祝贺《北京抗战遗存》和《抗战家书》的正式出版!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张丁秘书长在首发式上讲话

 

    去年的“七七”,我有感于媒体上没有纪念抗战的声音,发了一通议论,也写成了一篇小文,叫《不要忘记“七七”》。我希望媒体和国人不要仅在逢五、逢十的年份才想起那些为抗战而牺牲的英灵,每年的“七七”,媒体和民间都应该有所表示。其实,沈馆长他们已经在做了,走进这座庄严的纪念馆,我们就能感受到一切。也就是从去年的“七七”开始,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利用我们的家书资源,为纪念抗战做点什么,可否编辑一本《抗战家书》呢?
    正当我们为《抗战家书》的编写着手准备时,我们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的日常运作遭遇到资金困境,而不得不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这样,《抗战家书》的编写就被暂时搁置在一边。一直到今年的五一前,在北京电视台记者博京先生的联络、帮助下,我们和沈馆长、唐馆长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了合作编辑《抗战家书》的意向。当时距离出版时间仅仅两个月时间,距离交稿时间还不到两个月。在出版环节上,中国画报出版社的田社长、池总编、几位主任、责任编辑江红科先生都给予了特别的关爱,特事特办,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选题立项和重大选题的报批手续。接下来的两个月,我们的忙就可想而知了。
    家书整理的难度可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因为这批家书距今已有60余年,有的是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留下来的,有的就是烈士的遗书,时代久远,墨迹模糊,给辩认和识读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只有家书,没有联系人,没有相关的背景材料,怎么处理?编写组的同志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调查、寻访、考证,力争给读者提供比较多的阅读信息。此外,家书原件和老照片的寻找也非常不容易,好在有抗战馆的大力支持,有20多位家书提供者的积极配合,我们按时完成了书稿,质量上不敢说有多高,但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少留遗憾。
    《抗战家书》不同于一般的图书,也不同于其他的抗战类图书,它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心灵史。关于家书这种历史资料的性质,专家们给过多种评价,有人说:“家书是不会说谎的历史文件”,还有人说“家书不是写给外人看的,因此,讲真话的多” ,等等。这些说法都很准确,但是我觉得他们只说明了家书内容的真实性原则,而我更看重的是家书的情感性原则,我觉得,家书是带着写信人体温的文字。它首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然后才是沟通信息的工具。从本书收录的60多封抗战家书来看,虽然其中记载了若干的抗战史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历史的细节,但是它最打动我的还是展卷以后扑面而来的亲情。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仍然没有忘记对父母长辈的孝,仍然没有忘记对新婚妻子许下的爱情誓言,仍然没有忘记对子女成长的牵挂;当听到与自己同赴国难的弟弟健民不行牺牲的噩耗时,周平民痛哭着给外甥写信,一边向亲人倾诉悲痛的心情,一边教育外甥要继承舅舅的遗志,继续抗日救国的大业。每每读到这些洒满泪迹的家书时,我常常不能自己。我想,若不是亲身体会,谁也写不出这样感人的文字。还有,失去工作和家园后奔波逃难的姚稚鲁、卢明璇等人,一路上吃尽了苦头,最后客死他乡,他们在临终前写给亲人的文字,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前途的无奈,其实就是一位亡国奴的内心独白,不是心灵史又是什么呢?而这些情感的流露在正史和断代史著作中往往是看不到的。
    还有一点,我们在家书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反映全面抗战的主题,既有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游击队的家书,也有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还有地下党坚持斗争的通信,还有华侨青年踊跃参加抗战,还有商人、教员、职员、学生、劳工等抗战时期的生活,力争从多角度展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心灵史。
    最后,顺便介绍一下我们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的简单情况。我们这个项目是2005年4月10号在全国政协礼堂正式启动的,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和炎黄春秋杂志社这5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后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也加入了,是一项公益活动,总旨就是通过面向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家书实物,整理挖掘家书的内涵,宣传家书中的真善美,延续家书通信的传统,为处于电子网络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休息的家园。这项活动启动后社会反响较大,被一些媒体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文化事件”之首,海内外都有家书寄来,现在征集到的家书已将近5万封。创建了中国家书网,公开出版家书4辑,还将举办论坛,成立中国家书博物馆,拍摄家书题材影视剧等等,目标是把家书做成一项文化产业,以此来支撑家书文化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

 
《抗战家书》首发式会场全景
 
 
部分家书原件及新书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