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冯惠玲为家书图录撰写后记

发布时间:2009-11-05

   【本网专讯】在《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即将开展之际,同名图录也在紧张地编辑过程中。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冯惠玲教授为《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图录》撰写了后记。



   冯惠玲教授,1953年8月17日生,江苏仪征人。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学习,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任讲师,1991年任副教授。1992年10月至1994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至1997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自留校以来历任档案学系副主任、主任、档案学院院长,2001年2月被教育部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任档案馆馆长。2008年7月兼任校博物馆馆长。
    冯惠玲教授还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撰写和主持编写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1991年、2004年两度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7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999年7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6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后记”全文如下:

后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书是是传递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带着写信人体温和感情的文字。《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拟通过一封封家书实物,梳理中国家书发展演变的历史,多角度展示丰富多彩的家书文化。由于这是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家书陈列,探索之处颇多,难度也很大,在选材和布展上我们着重把握了以下三点:所选家书内容充实,亲情浓郁,表现真、善、美,宣扬正气,乐观上进,体现爱国爱家情感;注重可视性,从家书的形态、书法、色彩,到照片、配套资料、展示设计诸方面加强观赏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兼顾学术性,选材均衡掌握各历史阶段的比重,撰写展品说明侧重点出其学术研究价值。
    家书的内容和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历史、档案、社会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为此我校成立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多视角研究,提炼和丰富民间历史文化。同时,家书将成为人民大学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我们将通过收藏和研究家书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一份贡献。
    在家书展隆重开展和图录即将付梓之际,使我感动不已的是,百余位家书捐赠者无偿献出了自己的珍藏,积极参展;我校博物馆家书项目组全体成员,特别是兼任全国抢救家书组委会秘书长的张丁以激情和历史责任感为收集、考证、布展所做的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历史学院黄兴涛教授、马克锋教授对展览文案进行了审阅;外国语学院张勇先教授对展览英译文进行了审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图录出版方面给予襄助;金大陆公司在展厅设计施工上精益求精。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希望家书展览和图录把家书携带的亲情、文化传给每一位参观者、读者和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为抢救濒临消失的家书,为挖掘家书文化而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  冯惠玲

二OO九年十月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