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纪宝成为家书图录作序

发布时间:2009-10-30

    【本网专讯】《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即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同名图录也在紧张地编辑过程中。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纪宝成为《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图录》撰写了序言,序言全文如下:

                           序


    在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推出了《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这是我国举办的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家书历史陈列;同时,关于这次展览的图录也将出版面世,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继《北国春秋》之后编辑出版的第二本学术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新世纪以来,人民大学竖立全国高校第一尊孔子像,成立孔子研究院,创办新中国第一家国学院,推动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假日,成立国剧研究中心,举办世界汉学大会……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使人民大学成为弘扬和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高校办博物馆既符合国际惯例,也是国家博物馆事业繁荣兴旺的表现。创建一家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富有特色的博物馆,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愿望。经过几年的藏品和人才准备,2007年10月,北方文物展正式开展。2008年7月,人民大学正式成立了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支新军,人民大学博物馆甫告成立就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2009年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来说可谓“好戏连台”。3月,人民大学博物馆通过了北京市文物局的审批,成为在北京市注册的公立博物馆。5月,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家书文化为宗旨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落户人民大学,这意味着该项目历时四年从海内外所征集的四万封家书手稿入藏人大博物馆,大大丰富了馆藏内容。6月,人大博物馆征集到三万件归户保存的徽州文书,一跃而成为国内外收藏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史、社会史积累了第一手资料。7月,在国家文物局和胡陆军、黄曙明校友的大力支持下,陈独秀、梁启超致胡适等人的数十通珍贵信札入藏人大博物馆,使人大博物馆的馆藏实力和藏品档次明显提高,并且丰富了我校中共党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的原始资料。9月,学校批准在博物馆成立家书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全国第一家以家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将组织校内外专家有步骤地开展对家书、日记、手稿等私人档案的研究。
    此次家书陈列和图录中所展示的数千封家书就是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所征集的四万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时间跨度长达二百多年,内容涵盖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如黄兴、蔡锷、陶铸、邓子恢、沈钧儒、帅孟奇、项南、周扬、林默涵、曾毓隽、任鸿隽、陈衡哲、陈翰笙、谢晋元等人的家书手稿。这些家书堪称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凝结着极其丰富的情感。此次家书展通过十一个部分勾勒出中国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通过一封封具有时代特色的家书,折射出亲情、修身、齐家、伦理、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涵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友爱和谐的理念,闪耀着中华民族美德的光辉。
    目前人大博物馆以校史文物、北方文物、家书手稿、徽州文献资料、奥运文物、书画艺术品等为馆藏特色,并不断丰富馆藏,最终将实现一馆多展、特色鲜明。
    人民大学一定要把博物馆办好,办一家高水准、高品味、功能多样化的博物馆。人民大学博物馆将充分发挥收藏、研究、展示方面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学科优势,多渠道、多方式、有重点地征集各类藏品,推出富有特色的展览,充分发掘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大力加强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和对外交流能力,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隆重开展和图录即将付梓之际,我谨代表学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向为筹备此次展览和编纂图录付出辛劳的博物馆同仁表示感谢!祝愿人民大学博物馆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  纪宝成
                                      
二○○九年十月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