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任鸿隽年表(赵慧芝)

发布时间:2007-08-21

                 赵慧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审)

    任鸿隽(字叔永),1886年12月20日生于四川垫江县(今属重庆市),祖籍浙江归安县(今湖州市)。父亲任章甫(1842—1902)1863年入川,以垫江县典史为终身职业。母亲闵氏有文化素养,善持家教子。共有兄弟姐妹7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三。

1890年(光绪十六年) 4岁
母亲开始教他学认字,教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书。

1892年(光绪十八年) 6岁
入家馆(私塾),读四书五经、朱子集注等书,习八股,作策论,至十一二岁时,策论文、诗词等已做得相当出色,颇为当地耆宿惊服。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12岁
春,和四弟鸿年同时考入垫江县书院,学习经史、数学等。在书院的连续12次月考,皆名列第一。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16岁
父亲病故。次年母亲病故。从此走上艰苦自立的奋斗道路。

1904年(光绪三十年) 18岁
考中四川巴县第三名秀才。同年考入重庆府中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19岁
春,校方令入府中学堂师范班。受梅黍雨、杨沧白等教员革命排满、对外御侮思想影响,向往革命。
年终毕业,到重庆开智小学任教,并兼一所私立中学教员。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21岁
2月,入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学习。因该校课程较浅,不甘就此卒业,遂于年末离开中国公学,筹借资金,准备出国留学。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22岁
年初,赴日本东经留学,先以半年时间攻克日语,秋考进同文中学。课余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同学讲习会”学国学。
是年,参加同盟会,渐任四川分会书记、会长等职,并参与总会事务。

1909年(宣统元年) 23岁
夏,获得同文中毕业文凭。秋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预科,成为官费生,意念后进应用化学科。

1911年(宣统三年) 25岁
4月,为配合黄花岗之役,和喻培棣以一天时间,完成制作发动武装起义布告的任务。
9月,发表《川人告哀文》、《为铁路国有告人书》(上海《民立报》,均为署名)。
11月,武昌起义爆发,立即回到上海,和四弟鸿年一同弃笔从戎(蜀军)。
12月31日,随孙中山从上海乘花车赴南京就职。

1912年(民国元年) 26岁
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府秘书处秘书。为孙中山草拟《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
4月,南北和议告成后,他立意弃官求学,被批准为第一批“稽勋学生”,指定去美国。去美之前应邀先后任国务院临时秘书、天津《民意报》总编辑,发表《共和建设别记》长文,揭露袁世凯谋位篡权的卑劣手腕。
12月,赴美留学,进康奈尔大学(Cormell  University)文理读理化学业。

1914年(民国三年) 28岁
1月,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辑。
3月,为纪念四弟鸿年去世一周年,将其书札、诗词等文编辑成书,题名《鹡鸰风雨集》,附《哭季弟》悼念诗数首,并为之作序。
6月,发起成立“科学社”,发行《科学》月刊。被举为科学社社长,事会会长。

1915年(民国四年) 29岁
1月,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该期上刊载了任鸿隽的《发刊词》。
4月,召开董事会,提出将公司性质的“科学社”改组为学会性质的“中国科学社”,并和胡明复、邹秉文三人草拟《中国科学社总章》11章60条。
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被选为第一届董事会会长,中国科学社社长。

1916年(民国五年) 30岁
夏,与陈衡哲首次相会于伊萨卡,“爱慕之情与日俱深”。
秋,于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化学学士学位。后改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系就读。

1918年(民国七年) 32岁
春,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理化硕士学位。然后进一家法国实验室打工,6月底辞职。
8月,将中国科学社总事务所迁至国内,分别在上海和南京设立事务所。
10月26日,回国,经日本抵达上海。谋划发展中国科学社事业。
11月,接受孙中山委托,校读所著《孙文学说》中的科学部分。

1919年(民国八年) 33岁
1~10月,往返于广州、上海、南通、南京、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地,考察国情,
走访各界名人,募集基金,组织演讲,宣传科学。
6月为发展四川钢铁事业,草拟建厂计划;11月,获财政部将南京一所官房拨给中国科
学社,筹划建立社所、图书馆、研究所、编辑部、办事处等。
11月24日,为建立四川钢铁厂,受委托去美国考察炼钢方法,采购其设备。
1920年(民国九年) 34岁
夏,经考察,决定用先进的电炉法炼钢,将购置的设备运往四川,随即回国,时四川军阀混战,建厂计划中断。
9月,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与陈衡哲举行婚礼,结为终身伴侣。

1921年(民国十年) 35岁
1月,辞北大教授职,专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原为兼职)。
年底,陈衡哲也辞北大教授,专事《西洋史》写作。遂全家去南京小住。

1922年(民国十一年) 36岁
2月,辞去教育部之教育司司长职。
5月,偕夫人和女儿去四川考察,寻找可从事的工作。7月和胡适等人共同发起的《努力周报》创刊号出版。
8月,中国科学社机构改组,被推举为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社社长。
11月,一家三口由四川往上海,12月被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

1923年(民国十二年) 37岁
6月,译著《教育论》(斯宾塞尔原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年底,应聘到国立东南大学任副校长。遂举家迁居南京。

1924年(民国十三年) 38岁
7月1日,发表《中国科学社对美款用途意见》(《申报》,任氏起草,27人签名)。16日又将其改写为《中国科学社对庚款用途之宣言》,以单行本印发。

1925年(民国十四年) 39岁
3月,辞去东南大学副校长职务,闭户专心著述《科学概论》。
9月,应邀到北京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专门秘书。

1926年(民国十五年) 40岁
3月,成立京师书馆委员会,被推荐为委员长(任职至1929年后改任委员)。
4月,由中基会专门秘书改任执行秘书。
10月,赴日本东京出席第三次太平洋科学会议。11月,《科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民国十六年) 41岁
10月1日,中华民国大学院成立,当选为大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1928年(民国十七年) 42岁
6月29日,改任中基会副干事长,原执行秘书一职取消。
7月18日,成立静生生物调查所(简称静生所)委员会,被推举为委员长。此职一直连任至1950年,该所被中国科学院接受合并。
9月3日,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董事会董事。

1929年(民国十八年) 43岁
1月4日,在中基会第三次董事会上被举为董事长和干事长。成为中基会工作的实际主持者。
9月25日,成立社会调查所委员会,被推举为委员长。

1931年(民国二十年) 45岁
1月,合著的中英文本《中国科学社概况》出版。
6月,带领由中基会组的教育考察团赴四川考察。
8月,合作翻译的《汉译科学大纲》(全四册,英国汤姆生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是年,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当选为董事会董事长。该职一直连任至1952年2月,申请改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为止。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46岁
3月,和胡适等人筹办《独立评论》周刊,凡参加者每月捐出固定收入的5%做为基金,他(30元)和陈衡哲(20元)为先期捐款者和主要供稿者。5月7日该刊正式出版。
5月,南下上海、武汉等地,视察沿途中基会赞助单位的事业情况。
是年,辞谢国民政府请他当中央大学校长之事,全身心投入中基会事业。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7岁
5月,合著的《科学名人传》出第三版。
7月,应邀参加南开大学第11届毕业式大会,发表《烦闷与大学教育》的演说。
12月22日,主持静生所委员会第12次会议,讨论预算、基金和筹建庐山森林植物园计划。

1934年(民国三十三年) 48岁
6月29日,在中基会第十次董事年会上,做工作报告。
8月20~26日,主持庐山森林植物园开幕典礼,并致词;主持四科学团体在庐山举行的联合年会,致开幕词,200多人出席会议。23日,蒋介石、宋美龄在牯岭私邸设茶点招待全体与会代表,任氏致谢词。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当选为理事长。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49岁
8月,接受国民政府调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职务。中基会准他休假一年。
10月27日,在中国科学社成立20周年大会上作社务报告,与会者2500余人。
11月,公布改建四川大学计划,包括兴建图书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及其教室、实验室、大礼堂、体育馆、办公室、宿舍等,筹得建筑费300万元。该计划获得蒋介石赞同,令其主持实施。
是年,合著的《科学通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50岁
4月18日,中基会第十二次董事年会同意他请求辞干事长职务,对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被选为连任董事,并希望他继续协助推进会务工作。
秋,积极支持发展庐山森林植物园及其筹建博物馆,并解囊捐助1000元。

1937年(民国三十六年) 51岁
6月,辞去四川大学校长职务,重回中基会工作。
7月初,往庐山森林植物园视察,料理自家在庐山建造的“别墅”——古青书室。16~20日,应邀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北平沦陷(7月30日)前不久,陈衡哲带着三个儿女逃往庐山避难。自此全家困居古青书室半年之久。
12月29日,完成回忆录的写作——《五十自述》,并回忆整理所写诗词。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52岁
2月19日,日寇逼近,形势危急,于是偕陈衡哲和子女离开庐山往武汉,再辗转至香港。
3月,将部分诗词整理成册,题名《古青诗词》,蔡元培为其撰跋。
4月27日,向董事会提交《备忘录》,在严重困难时期,应采取积极的“急进政策”。
7月,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9月,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为中央研究院的当然评议员。10月就职。
11月,被聘为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是年,合著的《中国科学二十年》出版。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53岁
3月13日~14日,主持召开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第三次会议,作总干事报告。
4月,担任筹建云南图书馆委员会委员。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54岁
7月1日,在昆明主持筹建的化学研究所实验室落成,邀请专家、学者前往参观。
10月,辞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职。被聘为新成立的川康农工学院董事会董事。

1941年(民国三十年)  55岁
3月,出席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一次年会。
4月18日,出席中基会在香港举行的第十七次董事年会,通过他提出的《备忘录——关于<本会工作方针刍议>之意见》,准予备案。
冬,居昆明乡间避空袭时,翻译W.C.D.Dampier –Whetham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一书。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56岁
1月18日,中基会成立非常时期委员会,在重庆设立干事处。被推举为干事长,处理其国内的一切会务。
夏,辞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职,专任中基会干事长。此后历次连选连任,直至1949年中基会在中国内地终止工作。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57岁
是年,为中国科学社连续募捐,曾获胡子昂、卢作孚等民族资本家赞助;在昆明、重庆、成都等地组织筹建影片图书阅读站多处,使战时得以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
在任家花园迎接周恩来、吴于章来访,和陈衡哲设宴热情款待。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58岁
1月,中国科学社董事会改监事会,任监事会书记,理事会会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
9月,为译著《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W.C.D.Dampier –Whetham著)作序。
年底,参加“自然科学座谈会”,与涂长望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筹备会”。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59岁
7月1日,在重庆主持召开“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为大会主席)。8月,通讯选举为该协会理事。
12月1日,在中基会第十八次年会上作“干事长报告”,因抗战胜利结束,撤消战时的临时机构,恢复一切正常组织。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60岁
年初,全家随中国科学社和中基会一同返回上海。
3月,和李珩、吴学周三人合译的《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上、下册)在重庆出版,共10章,其中1~6章为任鸿隽所译。6月在上海再版。
7月,受中基会委托,再度赴美考察。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61岁
9月15日,当选为联合国文教组织中国委员会自然科学专门委员会委员。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62岁
1~12月,与胡先骕、陈封怀等人频繁通信,商讨静生所及其庐山森林植物园的工作。
2月,被选为“范旭东纪念荣誉奖章及奖金”第二届评议会委员。
6~9月,与教育部及其次长杭立武多次接洽与通信,请求拨款扩建北平图书馆,使图书馆免受损毁;要求发还原中基会房屋(南长街22号),以做静生所所址,等等。
8月,译著《现代科学发明谈》(英国威廉布拉格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2月,与竺可桢、卢作孚三人当选为中国科学者协会第三届监事会监事。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63岁
4月3日,在中国科学社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联合举办的科学社座谈会上,主讲“科学与社会”;17日又请侯德榜、茅以升等主讲“应急救济的当前工作”,支持上海解放前夕的护厂斗争。
是月,被请去香港,处理移交中基会事务,从此该会终止在中国内地活动。
5月25~27日,上海解放,任鸿隽于解放前夕,自香港经天津回到上海。
9月21日~30日,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观礼。
10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中国科学社成立35周年庆祝大会,号召全体社员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努力为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12月,和李书华、李珩三人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第七届监事会监事。

1950年 64岁
1月,继续倡导和组织科学专题座谈会,此后定期开展活动。
春,记述自己25岁之前生活片段的《前尘琐记》完稿。
8月17~24日,去北京出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9月,现代物理学浅说《大宇宙与小宇宙》(纂译)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在上海出版。
11月,被推举担任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委员会上海分会常务委员,科技界分会主任委员。
是年,被推举为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1951年 65岁
年初,当选为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
5月,出版第32卷《科学》增刊号,发表《<科学>三十周年回顾》。宣告《科学》停刊。

1952年 66岁
2月15日,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董事长身份,代表该社致函中国科学院“我们无条件地申请作为你院一个直属的化工研究所。”28日中科院第20次院长会议决定接收,将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1953年 67岁
年初,主持将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画报》移交给上海市科普协会,继续编辑发行。

1954年 68岁
春,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0月,主持召开中国科学社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举办“中国科技史料展览”。
主持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标本、仪器、人员等移交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动物、植物三家研究所。
12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 69岁
以中国科学社的名义主编《科学史料译丛》,并亲自选择两部科技史方面的书籍进行翻译编著。

1956年 70岁
2月,主持将中国科学社的明复图书馆捐献给国家,后被改组为上海市科技图书馆,任馆长。
3月,署名庶允的译著《最近百年化学之进展》(H.T.Flint等著),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为之作序。
秋,主持将中国科学社的“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捐献给国家。
12月,译著《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科学史料译丛》之三)出版,并作序。编纂的《明复图书馆庋藏外文期刊目录》由中国科学社刊印成册。

1957年 71岁
7月,主编的《科学》季刊出版。为原《科学》月刊的复刊,1960年再度停刊。

1958年 72岁
春,上海科技图书馆并入上海图书馆,被任命为馆长。
9月18~25日,出席科联、科普两会联合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两会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不久被推举为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1959年 73岁
春,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秋,主持召开中国科学社理事会,议决将全社一切财产、物资捐献给国家。

1960年 74岁
5月,与上海市科协办理完中国科学社的一切移交事项,中国科学社宣告结束。
年底,辞去上海图书馆馆长职务,专心写回忆录。

1961年 75岁
5月,所写《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出版。
11月9日,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去世。13日,上海市各界数百人士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公祭,周恩来、陈毅、吴玉章、陈丕显、陈望道等送花圈、挽联,沉痛悼念。

说明:本年表主要取材于拙编《任鸿隽年谱》,个别内容做订正和补充。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