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陈衡哲年表(赵慧芝)

发布时间:2007-08-21

 

赵慧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审)

 

陈衡哲,西名莎菲(Sophia),1890712日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一书香世家,祖籍湖南衡山。父亲陈韬(18691937字香凝),举人出身,晚清官吏,著名学者,擅长书法。母亲庄曜孚(18701938,字茝史)著名画家和书法家,生两男六女,陈衡哲排行第二。

 

1894年(光绪二十年) 4岁

春,开始学认汉字、读启蒙书,由母亲教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7岁

春,顽强抵制家人为她缠足,终于获胜。开始协助母亲管理家中佣人的账目。

夏,始写家书,父亲夸她文言夹白话的信“很有创意”。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8岁

她在三姐妹中最聪慧,是重点培养对象,父亲亲自始教三部书——《尔雅》、父亲自己的中国地名笔记和历史笔记。后又增加一部《黄帝内经》。次年开始练习写诗。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12岁

开始读梁启超的文章、《新民丛报》及谭嗣同的《仁学》。立志“当作家”,渴望上学。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3岁

春,父亲远去四川做官。冬,母亲偕妹妹去成都,她和姐姐姐夫一道经上海至广州,依舅父庄蕴宽读书。

 

1904(光绪三十年)14岁

年初,庄蕴宽调往廉州统领新军。夏,随舅母全家迁往廉州。由舅父亲自教授国文,延师教授算术。

冬,带着舅舅给蔡元培的介绍信,随舅母到上海,拟进蔡氏创办的爱国女校上学。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5岁

2月,因蔡元培不在上海,无法进爱国女校,故改入中英女子医学院就读。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7

至寒假时,在医学院学习满三年,认为除英文外,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正在彷徨之时,突然接到父亲几次电报,命令她马上回成都的家,否则停止经济资助,于是只好起程回川。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8岁

春,拒绝父亲为她挑选指定的婚姻。后在成都学会骑马,自学古典文学,练习书法。

 

1910年(宣统二年)20岁

冬,由四川起程往上海,途中逐字逐句阅读携带的一整套梁启超著作(约100万字)和唐宋诗词等书。抵上海后,仍回中英女子医学院。

 

1911年(宣统三年)21岁

初春,弃学到苏州常熟姑母家居住,得到姑母的关爱和帮助。在此,自学经典著作,如《尚书》、唐宋诗词等;依靠字典学习和翻译英国文学作品。

 

1912年(民国元年)22岁

8月,发表译文《改历法议》(《东方杂志》第9卷第2号)。

 

1913年(民国二年)23岁

冬,姑母介绍她到常熟乡下一位朋友的家馆教书,月薪20元,她同意了。此时,父母决定回江苏工作,带着5个弟妹已从四川到达上海,她前往将他们接至常熟,不久落户苏州。

 

1914年(民国三年)24岁

2月初,到常熟乡下的家馆担任教师,教授国文、算术和基础英语。

5月,获悉清华学校面向全国招考留学女生,考取者可获得奖学金去美国留学5年。她在姑母的鼓励支持下,请假两周,到上海应试,结果被录取。

815 ,从上海起程去美国,先到纽约洲朴克思的一家女子学校——朴南堂读大学预科。

 

1915年(民国四年)25岁

夏,将署名莎菲的译著《莱茵女士传》投寄《留美学生季报》,获得总编辑任鸿隽高度好评。从此两人开始通信,经常约稿、撰稿、互相论稿。并应邀加入了科学社。

秋,进美国著名女子大学——瓦莎大学专修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

 

1916年(民国五年)26岁

暑假,到伊萨卡度假,与任鸿隽首次相会,两人一见如故。

92日,出席主持在麻省恩多佛举行的东美中国学生会年会,被推举为中文书记,同时在这里出席任鸿隽主持的中国科学社第一届年会。

10月,开始与胡适通信。

这年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两首诗作——五绝《月》、《风》,受到胡适的高度好评。

 

1917年(民国六年)27岁

47日,任鸿隽陪胡适到瓦莎女子大学访陈衡哲,是为第一次与胡适相会,从此“三人邮筒往返几无虚日”。

6月,以莎菲为名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白话小说《一日》,被称为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年(民国七年)28岁

夏,于瓦莎女子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获“金钥匙奖”。然后进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继续攻读西洋史和文学。

915日,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痴》。

1015日,在《新青年》发表白话剧本《老夫妻》。

 

1919年(民国八年)29岁

5月,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荣获Phi Beta  Kappa( ФBK联谊会,即美国大学优秀生全国性荣誉组织)资格,并获得500美元奖学金。是月,在《新青年》发表新诗《鸟》和《散伍归来的“吉普色”》。

9月,发表《加拿大露营记》。

11月底,任鸿隽为筹办四川钢铁厂事再度赴美,于圣诞节前夕两人重逢于芝加哥。

 

1920年(民国九年)30岁

夏,于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任、陈两人都于是夏回国,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任。

822日下午,与任鸿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内的梅盭订立婚约,胡适参加了他们的订婚礼,并赋诗《我们三个朋友——赠任叔永与陈莎菲》祝贺。

8月26日,陈衡哲与胡适一同先回到北京。30日上午,由胡适陪同访蔡元培,受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是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9月1日,在《新青年》发表白话小说《小雨点》。

16日,任鸿隽与陈衡哲在北京举行结婚典礼,胡适做赞礼,蔡元培做证婚人。胡适戏赠他俩的对联是:无后为大,著书最佳。蔡元培的赠联是:科学社最小限度,历史谈重新开篇

10月1日,在《新青年》发表白话小说《波儿》。

冬,开始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不久,因怀孕而休假。

 

1921年(民国十年)31岁

春夏间,计划编一部《西洋史大纲》,并着手搜集资料。

7月24日,长女出生,取名“以都”。

12月1日,发表《纪念但丁》一文。

年底,辞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务,“决意”专事著书立说。此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编译所所长王云五请她编辑《西洋史》,经协商通融,她承诺了。

 

1922年(民国十一年)32岁

1月初,同女儿以都随任鸿隽由北京往南京小住。在宁期间,解囊赞助中国科学社。

5月初,为《努力周报》撰写论文《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25日下午1时到达重庆。7日,《努力周报》(简称《努力》)出版,陈衡哲是主笔之一。

6月28日,给胡适寄去《四川为什么糟到这个地步》。

11月,任氏夫妇偕女儿从四川回到上海。

12月,受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编著《西洋史》、《文艺复兴史》等。

1923年(民国十二年)33岁

1月,举家迁往上海。

2月20日,将新近创作的短篇小说《洛绮思的问题》初稿寄给胡适征求意见。

4月23日~24日,夫妇俩在家接待由北京前来开会的胡适。29日起,任氏夫妇、杨杏佛夫妇、朱经农、唐钺等十多位朋友,陪胡适一同游杭州。

9月,与任鸿隽、徐志摩、胡适、汪精卫、马君武、朱经农等前往浙江海宁观赏海潮。

11月,撰写论文《彼脱拉克与文艺复兴》。

12月,发表《彼述克》。年底,任鸿隽应聘到国立东南大学任副校长,陈衡哲也随之应聘为该校历史系教授。遂举家迁至南京。

 

1924年(民国十三年)34岁

1月,所著《西洋史》上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5~26日,新作《她的问题》完稿。

4月~5月,和胡适通信讨论学术问题,如对《国学院计划书》的评述;对《学衡》期刊的看法;对梁启超“唯物史观”、“文化定义”的讨论等。

7月,发表短篇小说《运河与杨子江》。

8月,完成论文《国家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写作。

10月,小说《洛绮思的问题》在《小说月报》第15卷第10号上发表。

1925年(民国十四年)35岁

春,因怀孕,拟在生产前完成商务印书馆的写作任务,故“编书极忙”。

5月中旬,《西洋史》下册完稿。接着《文艺复兴小史》也完稿,寄交商务印书馆。

6月3日,次女出生。因与《西洋史》下册差不多是同时长成、出世。故取小名“书书”。

6月底,朱经农来函,推荐她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婉言谢绝。

10月1日,因任鸿隽到中基会任秘书,故辞去东南大学教授职,全家迁往北京。

是月,徐志摩邀约任陈夫妇为《北京晨报副刊》撰稿。

 

1926年(民国十五年)36岁

2月,《西洋史》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6月,完成创作《亚波拉与爱洛绮丝》。

8月15~22日,全家到北戴河休息一周。回京后完成一篇《北戴河一周游记》。

12月,发表短篇小说《一支扣针的故事》。《文艺复兴小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是年,还发表论文《妇女与职业》。

 

1927年(民国十六年)37岁

5月,作《西洋史·六版序》,说明对全书校改、增删情况。

6月21日,起程赴美国檀香山,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二届常会。

8月,发表《太平洋国交会议记略》。

9月3-7日,出席中国科学社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二次年会。

 

1928年(民国十七年)38岁

4月,短篇小说集《小雨点》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书前有《胡序》(胡适作)、《任序》(任鸿隽作)和《自序》。

5月31日,儿子出生,取名以安。

 

1929年(民国十八年)39岁

2月,应邀回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

10月20日,赴日本,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三届常会。

11月,《西洋史》第7次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1930年(民国十九年)40岁

4月,和胡适商量关于《中国文化论文集》的组稿、编辑等问题。是月,《欧洲文艺复兴小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0月6日,中秋佳节,邀胡适同自己全家一同游西山。晚上夫妇两人与胡适长谈、赏月。7日,胡适在北海仿膳宴请任、陈夫妇。

12月7日,与胡适等人同赴美国人福开森住宅举办的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茶会,然后与周寄梅、朱继圣、胡适同到德国饭店共餐。

 

1931年(民国二十年)41岁

3月,发表《说过渡时代——为〈大公报〉三十周年纪念专刊作》。

夏,她主编的《中国文化论文集》在上海出版。

9月,在《北斗》创刊号发表散文《老柏与野蔷薇》。

23~26日,因发生九一八事变,中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代表颜惠庆、胡适、陶孟和、陈衡哲、丁文江、徐淑希6人在上海分别发出数次电报,建议大会延期,或提出日本代表退出此次会议,等等。25日胡适与陶孟和邀请E.E.卡特等5名美国代表和陈衡哲等中国代表共进午餐,漫谈会议之事。26日,陈衡哲、卡特、巴恩斯等9名中外代表开会,商讨会议事宜。

10月21日~11月2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常会。

 

1932年(民国21年)42岁

5月22日,参与筹办的《独立评论》创刊号出版,胡适为总编辑,陈衡哲既是主笔之一,又是代理。

7月,发表《论鸦片公卖》。

8月,发表《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关于“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陈衡哲先生致丁玲先生的信》、《答一个少年女朋友》。

9月—12月,发表《再游北戴河》、《说中年》、《女子教育的根本问题》。

 

1933年(民国22年)43岁

1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京分会。

3月—6月,发表《居里夫人小传——一个新女子的模型》、《国难与知识界的妇女》、《清华大学与国耻》等文章。

8月,和胡适同赴加拿大西部班府城,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五届常会。

9月,重访美国。26~28日访问母校——瓦莎女子大学,拜访师长和校友。10月回国。

11月,发表《回到母校去》。

12月,发表《重游北美的几点感想——在燕京大学演讲》。短篇小说集《西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4岁

3月—5月,分别于《独立评论》发表《对儿童教育的一个意见》、《妇女问题的根本谈》、《对于秦氏全家自杀的意见》、《所谓<日本和平>》。

6月28日—7月5日,与任鸿隽和几位教育家应邀乘康陀飞艇到太原参观教育部长孔庸之主办的铭贤学校及其工厂、农场。

7月,发表纪念文章《哀悼居里夫人》和考察报告《从北平飞到太原》。

9月—11月,发表评论《国家教育与国际教育》、《法律能维持感情吗?》、《两性问题与社会意识》。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5岁

1月—7月,发表《青年的康健问题》、《“父母之命”与自由婚姻》、《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场》;《纪念一位老姑母——为《东方杂志》写我的生活一页》、《一个小小调查表的缘起》、《调查小学儿童健康的结果》、《心理的健康与民族的活力》等文章。

7月,应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邀请,任鸿隽、陈衡哲与胡适等人,沿平绥铁路沿线进行考察。

9月,被聘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在《独立评论》发表《救救中学生》。

12月13日,举家迁往四川成都,女儿以都暂留北平读书。

是年,以陈南华为笔名的英文自传,即Autobiog raphy of A Chinese Young Girl(《一个年轻女孩的自传》)在北平出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46岁

1月,短篇小说集《小雨点》,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

2月,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目睹不少女大学生系达官贵人的姨太太,便撰文在成都《新新新闻》上抨击,号召四川妇女争取独立自主。

3—5月,在《独立评论》第190号、195号、205号上发表长篇通讯《川行琐记》,揭露四川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抨击地方政治和社会的腐败,引起地方当局对她不满,而遭到一些人的恶意攻击。

7月,愤然提出辞职,带着儿女(以安、以书)从四川返回北平。任鸿隽暂留川大。

9月,发表《环境与天才的关系——一个寓言》。

11月,发表评论《妇女参政问题的实际方面》。29日,因《独立评论》第229号刊载张奚若的《冀察不应以特殊自居》,触怒其当政者宋哲元,被迫于12月2日停刊。

12月,完成《三个朋友》的小说稿,并寄给胡适征求意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7岁

1月31日,胡适写一封长信,力劝任、陈夫妇不要辞四川大学职务,并亲自登门送信诚劝,和他们长谈两个小时,终无效果。

3月,发表纪念文章《亚丹女士小传(1860—1935)——一位救世者的人格》。

是年春,专著《新生活与妇女解放》出版,是叶楚伧主编的《新生活丛书》之一种。

4月8日,胡适访陈衡哲,谈四川大学事,认为“她是无法劝的”。16日,《独立评论》复刊,出版第230号。是月,发表评论《做官与做事》。

5月,发表《青年的修养问题——天津“青年生活指导周”讲演稿》。

6月,和任鸿隽出资所建庐山别墅落成。

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平津危急。陈衡哲带着三个儿女,乘平汉铁路火车仓皇离开北平,抵汉口往庐山,任鸿隽正在庐山,自此全家困匡庐半年之久。

8月,发表时论《妇女在战时的责任》;《我幼时求学的经过——纪念我的舅舅庄思缄先生》。

12月,发表时论《国难所奠定的复兴基石》。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48岁

2月19日,日寇疯狂南侵,形势紧张。任陈夫妇偕子女自庐山起程往汉口,然后再乘火车经长沙往广州,于月底抵达香港。

3月,在香港安顿好住所后,长女以都进美国人办的一所学校读书。

12月,《衡哲散文集》(上、下册)由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共收入散文52篇。

 

1939年(民国28年)49岁

3月21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香港分会成立大会。任以都在港校毕业后,考取了西南联大。会后不久她带着儿女离开香港,经越南海防、河内到达云南昆明,住青云街。

6月,《小雨点》由商务印书馆第4次再版。

是年,应邀到西南联大讲演——第一讲“读书的方法”,强调读书需要摘记大纲;还讲到抗日战争只会胜利,不会失败。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50岁

春,为躲避日机频繁空袭,由青云街搬至郊区黑龙潭。由于住所偏僻,不幸遭遇一次强盗洗劫。秋,再次搬迁到昆明大西门外新村居住。

9月14~18日,出席中国科学社在昆明举办的第22次年会。

 

1941年(民国三十年)51岁

7月,带着三个儿女由昆明再迁至香港。任以都自香港经上海往美国瓦莎女子大学留学。

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陈衡哲及其子女被困于香港。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52岁

夏,带着两个儿女从香港登上法国轮船机智地逃脱虎口。他们先到广州湾(今湛江),再取道雷州半岛辗转至重庆,居江北牛角垞任家花园,与家人团聚。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53岁

年初,应邀到重庆红岩村中共南方局访周恩来。

8月中旬,出席中国科学社在重庆北碚举行的第23次年会。

9月,于《文学月刊》第1卷第5期发表评论《谈教育问题》。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54岁

于《文学周刊》第9期发表论文《谈乱世文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55岁

抗战结束,接到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涵;请她担任指导研究员一年。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56岁

年初,全家随中国科学社和中基会迁回上海。

7月,应邀赴美。同时任鸿隽也应中基会委托,赴美考察。于是任、陈夫妇带着一双儿女,一同访美。

是年,小儿以安进美国剑桥中学读书。从此便在美国留学成长。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7岁

2月3日,任以都问母亲是否要在美国长住?陈衡哲认为“美国不是老人住的地方”,于是同任鸿隽一道返回上海。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9岁

4月,上海解放前夕一片混乱,任、陈就两张机票邀请去香港,陈衡哲谢绝了。

5月底,上海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年  60岁

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但因所患眼疾日趋严重,后来几乎完全失明,加之身体虚弱多病,不能看书写作,也不便外出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着一种近似隐居的生活。但对国家在生活上的关怀照顾,始终铭记在心。

50年代初,为照顾父母,次女以书于美国瓦莎女子大学毕业后回到上海工作,一直伺候在父母身边。

 

1961年  71岁

10月9日,任鸿隽突发脑血栓,经上海华东医院抢救无效,于11月9日去逝。从此失去了一生同甘共苦的伴侣和知音,陈衡哲无比悲痛。

任氏逝世后,她信告以都,并让赶快通知“赫贞江上的老伯”(胡适代称),遵嘱,以都给胡伯伯去了信,胡适随即回了一封长信,很悲伤地说:“政治上这么一分隔,老朋友之间,几十年居然不能通信。请转告你母亲,‘赫贞江上的老朋友’在替她掉泪。”

是年冬,因任、陈夫妇志同道合,感情很深,一生相互关爱,相敬如宾,任鸿隽的去逝,陈衡哲久久不能释怀,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摸着纸写了数首“哀词”,抒发对夫君的敬仰和思念的情怀。

 

1962年 72岁

7月,又提笔闭目写了数千字的悼念文章——《任叔永不朽》,以纯朴真挚的情感,概述了任氏的生平事迹和毕生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不朽贡献。

 

1974年 84岁

2月,长女以都参加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华团首次回国,得以回家看望母亲和妹妹,圆了陈衡哲二十多年来盼望与女儿的团聚梦,遗憾的是任鸿隽已经去逝。

是年, “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文革”初期,曾两次遭红卫兵“除四旧”抄家,任、陈珍藏的许多照片被毁,许多文稿、诗稿和书信在浩劫中不知去向。

 

1974年 86岁

1月7日,因患肺炎及其并发症,治疗无效,逝世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86岁。

 

(说明:本年表根据陈衡哲著作,冯进译《陈衡哲早年自传》,胡适等人的日记、传记、年谱、来往书信,张朋园等《任以都先生访问记录》,赵慧芝《任鸿隽年谱》以及港台期刊,如《传记文学》等,内地报刊上一些作者的相关文章编写而成。因篇幅所限,仅为简表,敬请读者谅解。)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