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家書抵萬金──中國首個綜合性家書文化陳列展在京舉行(大公报)
发布时间:2010-04-13
【編者語】
書信,在中國古代又稱為尺素、尺牘、書牘、簡劄、書劄、手劄等,西方人稱它是「溫柔的藝術」。
家書是書信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其間名篇疊出,許多家書至今仍極富生命力。
中國首個綜合性家書文化陳列展日前在北京舉行,令公眾有機會在這個「遺失手稿的時代」,重溫承載於尺素之上的文化魅力。
設館於中國人民大學校內的手寫家書展分為古代家書、清代家書、民國家書、抗戰家書、軍旅家書、上世紀五十年代家書、六七十年代家書、改革開放三十年家書、兩岸家書、海外飛鴻、留住家書等十一個部分,共展示家書一百六十組(件)逾三千封,相關老照片近四百幀,勾勒出中國家書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並以多視角展現家書文化的多元魅力。
該次展覽所展示的家書均從搶救民間家書專案組委會所徵集的四萬封家書中精選出的手寫原件,其中最早寫於清乾隆年間,最晚寫於2009年,時間跨度逾二百年,內容涵蓋清代中期以來的各個重要歷史時期。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珍品,頗富史料價值。
展品中包括許多名人家書,例如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黃興在紐約朋達旅館寫給石醉六的長信(1915年),字句間體現出作者的開闊視野,並揭露了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意欲佔領中國領土的野心,繼而提出了振興教育、充實民力的救國方略,對研究黃興的革命救國思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著名民主人士沈鈞儒寫給夫人張象徵和次子沈誠的家書和明信片中(1922年),則談及吃菜心麵、臨睡打拳、在報社值班、為沈誠留學籌款、處理上海的房子等家庭事務,筆意輕鬆,饒有趣味。
上世紀八十年代主政福建的項南以「治閩方略」為港人熟悉。他寫給一位名叫張景奎的僑商的書信亦出現在此次展覽中。項南在信中感謝張提供資料幫助他「了解港澳方面的情況」,並對其提出的利用龍岩資源興辦水泥廠的建議作出回覆。家書研究者認為,從項南這封簡短的覆信和隨信所附的講話稿可以看出這位改革闖將昔日的工作風格。
「平民史觀」血肉豐盈
名人家書看點固多,尋常百姓的家書中亦有許多精品。
在此次家書展甄選出的平民家書中,有一組一千七百封、長達一百八十萬字的情書,乃兩位耄耋老人保留下來的十二年愛情長跑的見證。其數量之大、時間之長、內容之完整,殊為罕見。這兩位長者也已度過金婚,正在北京安享晚年。
在平民家書中,還有一些寫於「文革」時期的特色信件,例如一個叫嚴冬石的青年在當兵前後給哥哥寫了一組家書(1969年至1970年),所用信紙、信封均有「文革」印記。有一封信在稱謂和正文前,寫上了「準備打仗」四字,可見當時的備戰氣氛。信中除表達手足情外,還包括諸如忠字歌、階級鬥爭、武鬥、人民內部矛盾、軍用布票、世界大戰、市場供應等當時的熱詞,保留了許多「文革」時期的生動史料。
搶救民間家書專案組委會秘書長張丁認為,平民家書蘊含著鮮活而深厚的情感,以有別於官方「宏大敘事」的形式,展現許多歷史真實。他還認為,家書是「平民史觀」的很好載體,歷史不僅是「大歷史、大人物」,還應該體現普通百姓的生活,家書所承載的就是有血有肉的平民歷史。
平民家書的另一特色就是「小家書、大文化」。幾乎每封家書都包含親情、修身、齊家、禮儀、教化等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在家書展中收錄的多封兩岸家書,便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的見證。例如台灣前「外交部長」周書楷在一九九一年寫給其在大陸居住的長子周鴻特的信箋上,表達了他對祖國和親人的眷戀之情,成為留給後人的文字紀念。
家書遺產搶救挽式微
有據可考的中國古代最早的家書實物是戰國末年的木簡,為兩兄弟向家人敘述從軍征戰的情況。從漢代開始,隨著文學發展和紙張出現,家書開始普及,內容更見豐富,迄今留下不少千古佳作,如劉邦的《手敕太子文》、曹操的《誡子植》、歐陽修的《與十二侄》、司馬光的《訓儉示康》等。
明清兩代是古代家書發展的高峰時期,許多文人學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書。李贄、湯顯祖、顧炎武、孔尚任等均有精彩家書傳世。及至清代,像鄭板橋、紀曉嵐、林則徐、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家書流傳甚廣。
在現代社會,電話、手機、互聯網等技術革新帶給手寫家書以極大衝擊,帶著體溫的文字逐漸被高效率的機械編碼替代。與民族的「親情檔案」同時流失的還有手寫家書中所包含的書法、美術、郵票、包裝、設計等各種藝術元素。
鑒於這種情況,2005年4月,在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等數十位文化名人的倡議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機構聯合發起了搶救民間家書工程,決定面向海內外公開徵集散落在民間的中國家書,旨在通過徵集、保管、編輯、出版、展覽、研究等方式保護家書遺產,展示家書內涵,弘揚親情文化。
自家書專案啟動後,目前已從海內外徵集到自明清以來的家書四萬餘封。家書博物館和家書文化研究中心現已落戶於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徵集範圍亦擴展到書信、日記、回憶錄、家史等更為廣泛的領域,並自2010年元月起向公眾開放。
手稿信劄受市場器重
隨著家書搶救行動的進行,手寫家書作為傳統的情感維繫方式,其藝術及觀賞價值的不可替代性漸為公眾理解,其作為收藏品的「含金量」也於近年獲得市場肯定。
回顧2009年內地手稿市場,春拍雖在金融海嘯陰影下,但信劄、手稿仍逆市創出許多熱點。至秋拍,手稿、信劄拍品數量明顯增加,重量級拍品不斷出現,且頻頻拍出高價。
如在中國嘉德春拍中,胡適存友朋信劄二十七通共拍出近七百五十萬元(人民幣,下同)高價,《李叔同等撰書弘一上人等書劄》以近二百六十萬元高價成交。據業內人士分析,從附屬於古籍類的手稿拍賣情況看,去年以名人信劄最受關注,眾多拍品以高出估價五至十倍的價格成交。目前該市場的趨勢是,「五四運動」時期的文化名人手稿、信劄大量湧現,同時在各大拍賣行成交活躍的還有民國軍政要人的手稿、信劄等。
從國際手稿市場看,2009年12月初,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寫給其侄子的一封親筆信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得逾三百二十萬美元,大幅刷新了華盛頓信件拍賣價格紀錄。
手稿收藏市場升溫可歸結於兩點,一是「物以稀為貴」的市場法則,二是手稿中蘊含的大量史料及作者情感、興趣愛好等個人因素,具有較高研究價值。再者,比之其他古玩門類,手稿特別是信劄,更具「孤本」特性,其珍罕度較高,因而獲得收藏者青睞。
業內人士預測,一些手稿拍品在拍場的上好表現將為收藏市場提供導向作用,而手稿價值的相對低估說明其投資回報潛力仍大,因此今年市場料將繼續升溫。某些手稿尤其是信劄類的重點品種預計還將創造佳績。而隨著手稿收藏趨熱,大量赝品乘勢而入,也須收藏人士警惕。
鍾 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