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亲情的纽带 文化的载体 (河北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6-05-25

    (来源:河北青年报)

  4月12日,就抢救家书活动,记者电话联系了发起单位之一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向云驹接受了采访。

  抢救家书在行动

  “前不久,我们开展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社会上对这项活动的反响很大,许多热心人纷纷捐赠出家里珍藏的东西。在这里面,就有人捐赠家书。我们考虑到家书所具有的价值以及社会的现状,觉得非常有必要对一些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家书进行挽救。所以我们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一拍即合,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王世襄、孙轶青、罗哲文、苏叔阳等数十位文化名人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留住家书’的倡议。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这个项目正式启动了。” 向云驹介绍,项目预计持续一年左右的时间,所有应征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收藏经过专家评选的一百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报刊、媒体将选登其中部分优秀家书,组委会也将从应征书信中筛选整理出版中国家书系列丛书。

  通过此项活动,全社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去审视他们,认识到家书所具有的社会的、心理的、历史的、家庭伦理的意义,从家书中去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但是,这项活动不光是为了后人、为了历史,也是为了给当代人的生活服务,提升人们的价值观,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一些健康的、良性的变化。

  家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电话那端,向云驹侃侃而谈:“家书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游子离家远游,家书是他们与家庭保持联络的基本手段,是维系亲情的一种形式。”家书里有许多爱家爱国的内容,家庭教育也多是通过家书的形式来表达的。家长把自己对子女的训诫、要求、警示、提醒传达给远方的孩子,子女写给父母的家书则是一种孝敬的表达,体现了子女对家庭的依恋,是一种家庭观念的反映,有效地维持了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不仅如此,家书还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是研究一个时代的历史不可或缺的材料。一些知青所写的家书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在农村的生活,不管是艰难,是新鲜,还是痛苦,是辛酸,它们都是时代的缩影,折射出了历史的一个角度和侧面。

  家书具有独特的表达特点

  “家书不同于电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把私密的家庭事件保留下来,这也是由于媒介本身所附带的不同特性决定的。”向云驹说,电话是用语言进行口头交流,虽然方便快捷,但是转瞬即逝,不能永久地保存流传。相比而言,家书能够把家庭中的特殊事件,甚至是社会变迁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而这些情况通常是被史书忽略的方面。

  家书可以弥补人际交流和口头传播的某些局限。有些事情可能当面说不出口,但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通讯工具相当发达的现代社会,家书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文字自从产生之日起,即有了表达和记录思想的作用。这种古老的表达方式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沿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作者:实习记者贾立芳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