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抢救家书与信封集藏 ( 新华社)

发布时间:2006-05-25

新华社05年4月10日电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10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据该项目组委会介绍,主办方将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即用纸、笔写成的家人之间文字性的通信,包括信封,不限字数、年代、地域。所有应征家书将捐赠正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收藏经过专家评选的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

  我在阅读中注意到了“包括信封”这四个字的措辞,之所以眼睛一亮,是因为它不同凡响,振聋发聩,意义重大!它意味着长期以来家书的研究与信封的收藏各自为阵的实际状况将得到较大的改变。它还意味着实寄封的文化内涵不再仅仅是我们集邮界的孤芳自赏,也不再是我们邮迷的自圆其说,而是成为家书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升华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换言之,实寄封的集藏将在一个更高的层度上从集邮界的“一亩三分地”迈向文化遗产的辽阔原野。它还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集邮者,在关注信封的封戳票等等邮政因素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忽略了信封里面夹藏的原件,它们的珍罕性是相辅相成的。我还推断,在两封同样珍贵的家书的取舍中,国家博物馆将对信封的完整与清晰进行进一步的考量。
 
  新华社的电讯继续写道:“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然而,家书本身所具有的私密性和现代通信方式的变革使传统家书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命运。费孝通、季羡林等数十位文化名人近日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倡议:留住家书,抢救家书,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添砖加瓦。”

  我想这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信号,预示的不单单是经过专家评选的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所“株连”的信封们将身价倍增,也将势必牵扯和影响到整个收藏市场对家书及其信封的观念与行情,因为从今往后关注实寄封集藏的也许不再仅仅是集邮和邮政这一家子了,构成家书文化这一综合载体的文学、美学、书法和礼仪的各个文化的分支也将对经典的信封给以更多的研究与投入,而身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经典实寄信封将在大文化与大收藏的背景下日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超群魅力与实力。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