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E时代的你,还写信吗? (河北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6-05-25

    (来源:河北青年报)

  翻开联络的“日历”,书信曾经扮演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古人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足以证明它的价值。然而,似乎就在一夜间,电话、手机、网络迅猛而来,E-mail、短信等“后生小辈”侵占了书信的垄断地位,用一句广告词“沟通无处不在”来形容现在的生活是再恰当不过。写信,已经成为一种“原始”的方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书信已淡出生活

  市民孟女士说,上世纪80年代末她在外地上大学,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放假时回到家里,要写十几封信给同学,同学们也会给她写信,互致问候并讲述自己的假期生活,最多时她一个寒假收到过34封同学来信,平均一天1封多。等开学后到学校,每周都要写信给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父母也固定每周给她写封信,内容不外是要她好好学习注意身体之类的,如果哪个星期没有写信和收信,就感觉缺了什么似的。那时,书信几乎是她和家人、同学、朋友之间唯一的联络工具。

  参加工作两年的小丽说她经历了“书信”的演变过程:刚上大一时,写信还基本上是与家人同学的主要联络工具;大二时,宿舍安上了电话,打电话就挑起了“大梁”,这时就不怎么写信了,但逢年过节,总要写上一大堆明信片和贺卡;大三时,上网成为最最时尚的事情,于是,E-mail和聊QQ又成了和同学朋友联络的最佳方式,和父母还是通过电话交流;到了大四,谈了恋爱,买了手机,短信便承担起情感传递大使的重任,最多时一个月发过400多条短信。“现在啊,和朋友联系,就是短信和电话,偶尔视屏聊天,见见面,信是不写了。写信多麻烦,发个短信多快。”

  在记者采访的十几个人当中,只有两个人说最近两年写过一封信,其他的人均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信了。

  不止是因为通讯发达

  河北省作家协会《长城》杂志主编李秀龙认为,现在人们之所以很少写信,是因为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希望自己的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对方,电子邮件、短信在速度上要远远快于写信,信息传达更快、更方便。

  已经退休的张老师也认同李主编的看法,但他认为,人们现在不写信不仅仅是因为通讯发达,应该检点一下科技之外的因素。外界的喧嚣和个人的浮躁是现今生活的特点,人们很难静静地坐下来给亲人修一封家书。生活节奏再快再匆忙,人们也不会连写一封信的时间都没有,只是生活中的乐趣太多了,比起那些强烈的刺激来说,一封家书又算什么?

  怀念书信传情的日子

  采访中大多数的人都承认,收到信的感觉和收到短信啊、E-mail啊什么的不一样。大学生田欣表示,写信与打电话确实在感觉上是不一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见字如面”,看到亲人和朋友亲手写的书信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有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而且,信封、信纸的选择也凝聚着寄信人的感情,是很有人情味的。

  一些年纪稍大的人表示,书信能够记录岁月的痕迹,尽管现在自己也不再写信了,但还是十分怀念那些书信传情的日子。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语言文字在本质上说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在人类的文化史上,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口语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由于声音的某些特性,口语不能突破时间的局限,书面语则能够穿越时空,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存和流传。

  如果从纯粹的信息交流这个角度来说,电话和短信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如果想整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或表达深沉复杂的感情,还是书信这种方式更适合。因为在电话里总有一些事情说不出口,而且有的时候产生言不尽意的情况;短信的只言片语更显得单薄。

  该淘汰的始终要淘汰

  “一封信从酝酿到动笔,然后买信封、邮票,最后经邮局寄出去,这中间要经过好几天时间,太麻烦了,电话和邮件则要方便很多,也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彭雨说。虽然打电话、发短信与写信相比,交流的方式变了,但传递亲情与祝福的实质并没有变。“不给家里人写信并不代表我们这一代人对父母的爱减少了。”

  李秀龙也提出,家书在过去也只是起到了情感传达、信息交流的作用,和发电子邮件、短信只有外在形式的不同,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

  更有18岁的女孩江江这样认为,“一个个的方块字所表达的,哪有电话、网络中声情并茂的诉说动人啊!那娓娓道来的情话,好迷人哟!我早已不写信了!”

  “时代在进步,该淘汰的东西始终要淘汰,书信成为历史也是必然,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记者的一位网友朋友坦然地说。

作者:记者张颢 实习记者贾立芳 实习生贾江鹏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