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父早逝继母挑大梁 陈少梅之子忆恩情(北京晨报2008年4月2日)

发布时间:2008-04-03

弱肩担情义 独育继子女

    陈长年已年过古稀,在家里的显要位置上挂着父母生前的画作《春山图》和《春江图》。清明将至,两幅画“江山辉映”,不由得勾起了他的无限追思——他的父亲与继母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画家陈少梅与冯忠莲。昨天,陈长年老人向记者吐露了关于这对著名伉俪不为人知的生前故事。

父母旧日湖畔的合影让陈长年相信,他们曾有过爱情的誓言
 
父母旧日湖畔的合影让陈长年相信,他们曾有过爱情的誓言

从师生恋到画坛伉俪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从陈长年口中一一道出。“我母亲(冯忠莲)性格古怪,从来不讲自己的事情,所以关于他们的事情,我也是间接听说的。”陈长年说,他至今仍相信,父亲与母亲之间曾有过爱情的誓言。为此,冯忠莲才会在接下来的五十几年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们属于‘师生恋’,这是毋庸置疑的。”陈长年说,他知道父亲在与自己的亲生母亲离婚前,就与冯忠莲萌生了情愫。这么多年来,陈长年已能理解父亲当初所做出的选择,他回忆说:“第一场婚姻是祖父为父亲包办的,我的亲生母亲和父亲都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他们只是勉强维持了十几年的婚姻关系。”
    冯忠莲与陈少梅最初的相识是在1936年。当时,18岁的冯忠莲进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文学系学习,经朋友介绍,她拜陈少梅为师学画。随后,冯忠莲又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并以“女状元”的优异成绩毕业。1941年,冯忠莲继续师从陈少梅学习国画,二人慢慢萌生感情。“他们志向相投,从他们留下来的画中能看出端倪。”陈长年说,有些画至今他也分不清是他们二人谁作的,有的画虽然署名为一人,但却似两人合璧而成。1947年,陈少梅在离婚的第二年,与冯忠莲结为连理。婚后,冯忠莲并未生育子女,而是将陈少梅前妻的4个子女视为亲出。

独自抚育亡夫四子女
    “虽然年幼,但让我接受继母也需要一个过程。”陈长年说,他是家中老大,父亲与冯忠莲结婚时他已经10岁,他起初在内心对冯忠莲是充满敌意的。这种对立情绪持续到1954年,那一年,陈少梅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陈长年说,这对年仅36岁的冯忠莲的打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时,他对继母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因为我们变成了相依为命。”陈长年语重心长地说。
    当时,冯忠莲在荣宝斋工作,绘画水准在陈少梅的点拨下已进入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她当时每月有88元工资,这在那个年代是偏上的,再加上她英语好,舞跳得也好……这样优越的条件,要想重组家庭非常容易,但她还是留了下来,这是我态度改变的又一个原因。”
     “养育之恩,重于泰山。”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陈长年感叹道,这种恩情并不低于有着血缘关系的母爱。至今,他仍珍藏着继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给他的家书,冯忠莲在其中一封家书上写道:“先(给陈长年)寄去三元,发薪的那个星期日你最好回来,买鞋、取饭费,有补的衣服、袜子也拿回来吧!”陈长年说,他当时在矿业学院读书,那时大家都吃食堂,每月要交12.5元伙食费,冯忠莲总是及时寄去。

20年临摹《清明上河图》
    1960年,冯忠莲接受了复制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的任务。陈长年回忆说,临摹工作开始后没多久,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该工作被迫中止。1976年拨乱反正,冯忠莲得以从干校回来,重新接受了这项十余年前未完成的使命。而这时的她已经患有高血压和眼底血管硬化症等病症,臂力也不如从前。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一幅和原作极为相似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终于在她的笔下灿然问世,摹本几乎达到乱真的效果,目前同样被故宫博物院列为一级文物。
    2001年5月6日凌晨4时,冯忠莲因败血症去世,她一生淡泊名利,去世前的遗愿也是骨灰撒海,不留墓碑。4年后,陈长年将她在临摹《清明上河图》期间所写的三封家书捐赠给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随着三封家书入藏国家博物馆和公开出版,冯忠莲鲜为人知的古画临摹成就才为更多人所了解。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