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家书抵万金(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1-09-26

《新闻出版报》2011年6月24日 第8版  作者:侯俊智
   


    我曾在中央档案馆工作过几年,素来对于老照片、老报刊、老书信比较喜欢。去年年初,我结识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出于职业习惯,我觉得老家书应该可以是出书的好素材。很快,我就前往人大校园,参观了人大博物馆内的家书陈列展。

    我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对于家书并不陌生,但当我面对如此众多、笔迹各异、样式不一的老家书时,我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再次回到了那逝去的年代,触摸到那时人们最深层的情感。家书是古往今来亲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家书本不是要拿来发表的,它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感情真挚。面对一封封辗转保留下来的家书,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诗句:“白头搔更短,家书抵万金”。

    据张丁介绍,这里展出的书信,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得到过张怀西、任继愈、季羡林以及众多文化名人的关注与支持,具体操办这项工作的则是人大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张丁介绍,此前曾经出版过《家书抵万金》、《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抗战家书》等书,反应较好,但销量并不是很大。我们当即策划了一个像《老照片》那样的《老家书》出版计划,还策划出一套大型原创史料丛书《中国民间家书》。这些计划因故未能付诸实施,但我对于老家书的关注一直没有中断。今年年初,当张丁向我透露要搞一个纪念建党90周年的红色家书展览时,我说:“那我们就出一本配合展览的书吧。”

    因为种种原因,展览未能搞出来,《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这一选题却顺利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纪念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的出版计划。

    本书分“心中的理想(1921年~1949年)”、“建设豪情(1949年~1978年)”、“改革心声(1978~2011年)”3个部分,共收录书信及背后的故事54篇。既有左权、吉鸿昌、陆更夫、竺清旦等革命烈士的家书,也有陶铸、邓子恢、帅孟奇、周扬、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更多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艰辛乃至生命的普通党员的书信。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和感人故事中,收获的不仅是震撼,还有奋进的力量。

    在书稿编写中,我严格把握所选书信要突出“红色”,必须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原书稿收录一封张东荪的家书,虽然是他在北平和谈时写的,内容是正向的,但张东荪本人是民主党派,不属于共产党人,我建议编者把这篇文章撤下。

    我希望编者在家书背后的故事上下工夫。编者发动书信捐赠者亲自撰写文章,有的捐赠者实在写不了,就找一些文笔较好的作者,通过采访,撰写家书背后的故事。书中收录的故事基本做到了真实、生动,与书信本身相映成趣。

    光有家书图片和故事,似乎还稍显枯燥。于是,就请书信捐赠者找来许多当事人的老照片,穿插其间,使书的可读性更强了,史料价值也更加突出。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手写的家书正在被电话、短信、邮件取代,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但作为上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家书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体现着书写者的修养情操,其价值在未来会更加凸现。

    当今学界,口述史十分兴盛。我认为,老书信比口述史更加准确,更加真实,更少一些主观性,是过去那个时代真正的文化切片,值得我们更加用心地去珍视。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编,2011年6月出版。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