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民间家书筑起“复兴之路”

发布时间:2009-09-04

每一封家书都折射一段特定的历史
张丁:四年收集四万封家书


2009-09-04     齐鲁晚报A7版 本报记者 廖雯颖
(本文大标题为本网编辑所加)
 


   3日上午,记者走进张丁位于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的办公室,张丁和他的助手正为将于十月举办的民间手写家书展紧张忙碌着。对于四年收集四万封家书的成果能够在不久之后以展览形式面世,张丁很高兴:“我们已经筹办这次展览很久了,恰好赶上了国庆六十周年的节点。民间家书价值巨大,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的价值。”


四万封家书:有血有肉的平民历史
   2005年年初,当时正担任央视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编导的张丁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立志收集国内的民间家书,将其做成文化产业。2005年4月,在众多文化名人支持下,“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启动。自此,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家书如雪片般飞来。到2009年,张丁已经收集了四万余封家书,主编了《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和《任鸿隽陈衡哲家书》等家书集。
   “最初我的想法比较单纯,只是认为家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出于抢救文化遗产的目的,想要把这个民间公益文化事业发展为产业化运作。”张丁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随着这个项目逐渐发展深入,我也更清晰地提炼出现在的想法,家书正是‘平民史观’的很好载体:以往的历史都是官方的宏大叙事,说的是大历史、大人物,可我越来越觉得,历史应该体现普通百姓的生活,讲述平民家庭的故事。家书记载的就是这样有血有肉的平民历史。”


手写家书展: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
   张丁告诉记者,今年十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三方将联合举办一个“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届时将会展出150组中国家庭约3300封手写家书原件,还有150帧左右的老照片,配合家书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这批家书是从四万封家书中精心挑选而出,最早写于乾隆年间,最迟截至2005年,跨越了200多年的历史。
   这次的民间家书展分为十几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包括清代家书、民国家书、抗战家书、军旅家书、五十年代家书、六七十年代家书、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书、两岸家书、海外飞鸿等多个主题。通过这150个家庭的家书,揭示各个时代人民悲欢离合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勾勒出中国从屈辱走向兴盛的近现代史轨迹。
   张丁表示,这次展出的家书,几乎涉及建国后六十年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记录了所有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从开国大典到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新中国六十年的”复兴之路”通过家书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被记录与阐释。对此张丁笑言:“国庆六十周年,国家博物馆有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文化部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奋斗史。我们这次‘打开尘封的记忆’家书展,也是一次‘复兴之路’的记录,是民间平民视角的记录。”


家书背后:应被记起的人和事
   谈到自己四年收集的家书,张丁很有感情,他认为每一封家书都有一个背后的故事,折射着一段特定的历史。写家书、看家书的人虽有历史名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平凡的老百姓,却都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这四万多封家书填补了很多历史的空白,区别于官方的宏大叙事,家书的记录蕴含着鲜活而深厚的情感。
   谈及开国大典,人们多半记得的是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和礼花鸣炮。张丁记得有封家书,写信人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告诉家人自己正南下追剿国民党残余部队,心系着首都的庆典。而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的国庆大阅兵,女儿王斐写给母亲的信里流露出阅兵女兵方阵训练的辛苦与幸福感受。
   家书的作者身份各异,有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有为解放西藏做出贡献的军人,也有魂牵故土的海外游子……张丁说:“这些人,大都不为公众认识。在建国六十周年回望和总结的历史节点,我们更应该记起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
   “讲述历史要重视小人物,家书则是呈现大历史背景下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载体。”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说。为此,从2005年至今,他已经收集了四万封家书,今年十月更将推出150组家庭的家书展览,张丁说,“这些都是应该被历史重新记起的人”。张丁向记者介绍他收集的手写家书。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