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齐鲁晚报征集60年家书
发布时间:2009-09-04
打开尘封记忆 重温真情岁月
本报征集60年民间家书
2009-09-04 作者:记者 杜洪雷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济南9月3日讯 当温情感人的笔迹被冷冰冰的电脑替代,当高科技通讯手段日益取代家书,人们的内心不禁会感到一丝失落。即日起,本报将广泛征集新中国成立60年间的家书,共同在蕴含暖流的家书中体味一段段感人的历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古至今,家书作为一种情感和信息传递的载体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习惯了现代通讯方式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手机、E-mail、MSN和QQ等通讯手段逐渐取代了“麻烦拖沓”的家书。
即便如此,一提起家书,人们心中仍会涌动一股暖流。在一本厚书的夹页中,在抽屉的一角,在衣柜顶上的文件夹,你总会不经意间发现一封信纸泛黄的家书。我们珍藏的不仅仅是家书,更是一分珍贵的记忆。
一封家书承载着一分人间温情。家书有着“见字如见人”的独特魅力,信中的文字带着写信人的体温和味道。也许是鼓励,也许是批评,也许是爱恋,也许是友谊,百般情感凝聚在方寸之间。
每一封家书都记录着一段民间历史,每一封家书都成为一段历史的注脚。
季羡林老先生曾这样评价家书:“传统家书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等文化的综合载体。”
现在,很多珍贵的家书已经遗失,因此有些历史将永远尘封。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本报广泛征集民间的家书、贺年卡、毕业赠言簿等,打开那些尘封的历史,品味人间至纯的温情。
征集办法:
本次征集的家书、贺卡等不要原件,请读者将家书、贺卡的电子版(翻拍或者扫描)发到本报的电子邮箱:qlwbrexian@163.com;复印件及照片请寄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齐鲁晚报机动新闻中心(邮编:250014)。请附上书信的主要内容、通信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简介、照片等。
咨询电话:96706
联系人:杜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