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退休干部张伶九80大寿喜收别致“贺礼”

发布时间:2009-09-04


2封家书已由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全部家书将参展并结集出版

承德晚报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本报讯 (通讯员汪贵,记者武海波、范文博)8月15日,是滦平县农行退休干部张伶九80岁大寿的日子。亲朋好友精心准备了贺礼,可最难能可贵的“贺礼”是,他于两天前得知,在两封家书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情况下,全部家书将入选在北京举行的《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手写家书展》,同时,还将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主持下结集出版。

  自1952年以来的50多年间,他在十多次搬家的情况下,精心保存了32位亲人的343封来信。信件在传递亲情、讲述家长里短的同时,也大量透露出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等时代信息,有如涓涓细流,细致入微地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长兄张荣九于1955年12月4日致张伶九的信中,详细叙述了辽宁凌源老家在农业合作社中分得“白高粱497.4斤、青高粱49.1斤”及谷子、大豆等数量,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合作社时的情形。另一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家书是,三弟张凤九于1959年4月5日写信祝贺张伶九入党。信中说:“……为了我们兄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我要向您祝贺,祝贺礼是向您寄去贰拾元……”。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说:“张伶九先生的许多家书都很有意义。比如,1954年阴历九月二十四,张伶九的父亲写信叙述‘在兴隆乘坐有棚汽车……6点40出发,下午5点半到承德……’,路上时间用了近11个小时,而现在只需1个半小时,可见交通变化之大。”

  捧读家书,张伶九感受亲情,也感受社会变迁,将家书视若至宝。然而,在得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联合发起“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后,他无私地将家书全部捐献。

  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介绍,从海内外征集的3万多封家书中,将由专家评选出100封“最具价值家书”藏入国家博物馆。其中,张伶九的家书已有两封入选,非常难得。“他的家书数量大,时间跨度长,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完整反映了历史时代的变迁”。

  张伶九激动地说:“这些家书能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出它的价值,是我们家族的荣幸,也是我最好的生日贺礼!”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