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研究
打开尘封家书 品味春节浓情
发布时间:2010-02-22
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2月8日第四版 作者:张丁
千百年来,春节一直是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节日,它意味着除旧布新,家庭团圆,也是信息交流最为频繁、亲情表达最为充分的一个节期。当然,并不是每个家庭春节都能团圆,家书的传递更是少不了的。往往是游子羁旅异地,节前给父母寄回家书,节后父母给儿女讲述过年之情。在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所收集到的民间家书中,也留下了近百年来各个时期关于春节的记忆。而这些记忆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其中的文字又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生活如意,还是遭遇坎坷,每个人都无法缺席这个令人牵挂的节日,或千里迢迢回家团聚,或郑重其事地书写家信,家书中充满了对不能回家的遗憾和对家人的深情祝福,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期盼。
惨淡时世的无奈与温情
1930年的冬天,农历庚午年腊月,兰州出奇的冷。连续三年的干旱使整个甘肃赤地千里,再加上兵荒马乱,土匪四起,如此惨景,只能让人体会到普通人生活的无奈。眼看农历新年快到了,对于在兰州商号里做文牍工作的卫景安(1911—1973年)来说,内心并没有多少年终收获的喜悦。由于路途遥远,这个新年他只得在兰州过了,最让他挂念的是远在山西万荣老家的双亲。祖父的烟瘾,祖母多病的身体,也让他日夜牵挂。
到腊月初八日这天,家中诸事扰得他坐卧不安。待天色渐暗,商号打烊之后,卫景安提笔给父母亲写了一封家书,洋洋千余字,行文礼仪,极尽恭敬之责,既表达了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的孝敬,也透露出在外谋生的艰辛。这封信写在一张长130厘米、高21厘米的浅黄色笺纸上,如同一幅书法手卷,在现存家书中十分罕见。卫景安从商虽然得心应手,但因家庭后院接连“起火”,使他寝食不安,如坐针毡。祖父因吸食鸦片,将大部分土地房产典当与人,祖母经常与之吵闹不休。可以想见,卫景安在兰州过的这个春节是多么的辛酸与无奈!
转眼到了辛未年(1931年)正月十一日,卫景安特意选了一张红色笺纸,提笔再写家书,称谓和提称语前书“桃符换彩,梅蕊舒春”,一派喜庆气氛。行文格式,更是严格按照传统家书的范式,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父母盼望儿子过年时能捎些钱回家,但事与愿违,儿子在家书中羞愧地禀告:“去号与儿所出辛(薪)金,将够儿穿,捎钱一事,刻无指靠”,只好托回乡的同事带去一包棉烟和一张二寸的相片,聊表孝心,以免家人挂念。
宋云亮的战地春节
对于居住在京津一带的人们来说,1949年的春节是在平津战役的炮声中迎来的。1月31日,农历大年初三,北平城内的20多万国民党军队开往指定地点接受改编,解放军开始接管北平防务,北平和平解放。时任华北野战军第66军炮兵团二营营长的宋云亮也参加了平津战役,但由于北平和平解放,他所在的部队没有打仗,而是驻在城北昌平待命。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他们受守城部队的邀请进城参观。这是宋云亮第一次来到北平,一天下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见闻使他彻夜难眠。在下榻的国民饭店的客房里,他提笔给未婚妻胡玉华(玉花)写了一封信。信中首先介绍了平津战役的战况以及对未婚妻的思念,还提到在部队过年的情况:
……
我们在北平昌平县住了很久,这里离北平城不远,只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是在这里过的年,很热闹,生活也很好,吃了不少的慰劳品(猪肉、大鱼、大米、白面、麦子等)。现在我还有两包饼干,想给你留着吃,但是又想可能留不住,因为别的同志看见了就要吃。其次给我的慰问袋里装着一个很美丽的日记本,我已经把它保存起来了,准备回去送给你使。你也应该知道,一个兵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更好的东西送给自己的爱人的。
再告诉你一件事。北平的警卫部队请我们(是干部们)到城内参观,我们今天是坐汽车来的,住在国民饭店。北平可真热闹,街上有电车,有稠密的行人,有很多的商店,来往的汽车,真比驮粮的小毛驴还多哩!今天晚上我们到国民影剧院看的戏,看了名角叶盛章的“九龙杯”,的确不错。听说明天让去参观故宫(就是金銮殿)、北海公园、中南海、万寿山等,明天晚上还可能看戏。玉花,能到古都——北平参观这些名胜古迹,确实是很难得的机会啊!最使人兴奋的是,今天我们坐着汽车到东交民巷玩了一次。听说原先国民党统治的时候,这是“外国地”,中国人是不大敢去的,可是今天北平已经是人民的城市了,东交民巷的外国人们也再不那么盛气凌人了。
……
曾毓隽的天伦之乐
1956年的春节对于年逾八旬的曾毓隽(1875—1967年)老人来说是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其心态在正月初二写给女儿曾和清的一封家信中表露无遗,比如,其女婿黄君恒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间从容不迫地休息,与四个孙女在梅花的香味中过年;四个孙女从天津给他寄拜年信;大年初二见到章士钊先生;在北京过年吃用很丰盛,等等。
曾毓隽,被称为段祺瑞的左右手,曾任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抗战期间,曾毓隽从香港回到北平居住,依靠此前所购置的109亩金鱼池养鱼出售,补贴日用。金鱼为奢侈品,在解放前的北平有一定销路。解放后,曾毓隽定居北京,受章士钊之邀参加中央文史馆工作。国家提倡增产节约,金鱼滞销,1953年他将金鱼池售与政府,所得地价除抵缴两年积欠地产税及还私债外,所余无几。这封信的后半部分还提到一些生活琐事,如要怀炉火口(即手炉中的火捻)、通用粮票;同乡李受正(前清秀才)在天津组织聚餐;外孙黄以榦在北京过年,吃一只鸭腿及被里太破已无法可补等事。曾毓隽不善写白话文,写信也是一派古风。
和儿知悉:
昨接恒婿十二月二十八夕手书,好整以暇,乃四日年假酣睡之效果,嗅梅蕊以与四小孩周旋,致足乐也。以干能体亲心,备福州年糕、鱼丸,是谓能养,盖尚无少艾妻子故只知慕父母也。鸿、鸾分别作拜年信,想见鸾之不甘居人下,但愿其对学问亦有其竞争心,为我一一慰问,不另覆函矣。今日晤及章行老,行期云尚未定,只得俟之,而又委以文字之役,殊以为苦。京寓嚣杂,颇妨思索。倘本不限以时日了,老屋却不寒,但我畏寒特甚,亦尚无大影响。每年行老行期均在年内,今年特别延迟,此我们时运之不佳也。咳嗽未愈,链霉素不生效力,但比较少瘥而已。吾儿打链霉素后咳嗽痊愈否?念念。今有两事嘱办:其一为怀炉之火口,我已知津寓无新火口,但旧火口中尚有余绵者仍可用。吾儿细心一检,能交以干带回方佳;其二,为粮票,世俊好客,注重此件,但此件在假期内或者不易办好手续,随后函寄无妨。唯不可不注意耳。受正热心聚餐,闻之喜其有勇,可见体力之佳,唯我之食指不因而动耳。京寓过年颇丰盛,以干曾尝鸭一腿,但与我皆无缘耳,佐治、永宝在假期中,当常在荣华里也,被里太破,已无法可补,能先腾一被里交以干带来为盼。顺问阖家新年大好
父烺手泐。恒婿统此不另
正月二夕
大年初一写家书
欣逢春节,喜气洋洋,阖家欢聚,其乐融融。在那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年代,龚贵焘新婚第一年,却因工作繁忙奋战在水利工地上,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共度新春佳节。然而,老人没有因此而责怪子女,却在大年初一用大红纸书就了一封贺年家信,遥寄儿媳,一表同庆新春之意,又嘱晚辈努力工作。
龚子坚老人的这封家书写于1959年的春节。为了表示节日气氛,他特意选了一张红色的信纸。由于他早年接受的是旧式教育,写信时习惯用毛笔,没有标点。
凤珍贤媳如见:
昨日是农历大除夕,我夫妇在家过年祭祖时,接阅贤媳二月五日来信,同时又接阿儿在汾河水库二月三日来信,真是双喜临门,极为快慰。
今日元旦儿夫妇因工作关系暂时不能来沪团聚,虽稍寂寞,尚幸众亲友来此畅叙,甚为热闹,聊解思儿之心。
关于副食品供应,虽较紧张,到处排队,但幸领导做好供应工作按户分配,且对在外工作同志,无暇排队,可以送上门来,数量虽数不多,而花式应有尽有,所以今年春节过得尚觉愉快,堪以告慰。
阿儿以奉命研究水中倒土工作,以致不能回京欢度春节,我等应为长远利益着想,尚望贤媳共同去信鼓励其做好研究工作,争取提早完成。
但愿明年春节儿夫妇能得来沪团聚,则更欢喜矣。匆复。顺颂
春节愉快!并祝亲家福寿绵绵。
翁姑同启
一九五九年二月八日
1958年9月,龚贵焘与北京国棉二厂的耿凤珍女士结为伉俪。其时正值全国上下处于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热潮中。龚贵焘当时在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工作,春节期间被抽调到山西汾河水库参加水中倒土筑坝研究组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夫妻俩新婚燕尔就不能一起欢度春节,更无法回到上海与父母团聚。
龚贵焘先生说:“令我感动的是,父亲在给我妻子的这封用喜庆的红纸写就的家书中,将当时供应紧张的境况和对我们不能返家欢度春节的遗憾“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却深明大义地鼓励我的妻子支持我的工作,献身国家建设,拳拳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经济困难时期的春节
1961年的春节对湖南茶陵的小学教师谭姗英来说不仅物资匮乏,而且还要承受家庭分离之苦。在度过一个清苦的春节之后,他给儿子谭安利写了一封信。
利儿:
本来以为你和哥哥都会回来过年,心中感到好不快慰。谁只结果你俩都不回来,只我和陵儿再加上孝苟三人同度春节,这又多使我失望。好得今年物质条件不丰富,回来除了精神上痛快外,吃是没有多少吃的。莫说别的,菜都要买来吃,乡下种的菜多被人偷去了,这是普遍现象。
今天特为你做了点糯米粑粑,十二个糖的,印了红点,八个菜的,共廿个。因为糯米放得多,做得很不漂亮。另外给你付来一点腊鸭蒸盐菜,鸭的味道不错,不过份量不多,给你尝尝。
付来空瓶一个,给你买猪肝酱吃吧。猪肝酱味道很好,你每月可买斤吧吃。还有什么健尔神血露,你也买来吃吃,吃了就有空瓶,有机会给我买瓶酱油付回,茶陵买不着呢。豆豉能买到更好,邮寄也很方便呢。
小陵学校快开学(廿六)了,但还未去透视,因为湘东只有一个医生,他请假回家,要到元宵节后才回院去。余不多谈。祝你快乐!
母字 2.21 晚 (1961)
“文革”期间,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物资短缺,连过年也不例外。1973年1月10日,春节临近,湖北天门的李鸿声给儿子李德胜写了一封家书,详细开列了长达21条的物品清单,从被面、黄豆、蚕豆,到花生、鸡蛋、大蒜,都要儿子从城里带回,还提到春节期间县五金公司将到货一批永久牌自行车,但需要“开后门”才可能买到:
“老符今天来信告知五金公司有永久不载重自行车,价157元,要到春节时才可开票,因开票的是个广东人,与老符同乡,好在还有一段时间,候你回来决定。我有这种想法,只要车子好,不管轻便载重,一人保管,决不借给他人,慎重保护此车,大约载二人可,载重200斤。但不知明年是否有载重车,他们又能否开后门,这也是一个难题。五金公司姚同志开后门,这几天未会见。大爹处我已去谈过,万一不好买时,可去找她,她已口头上答应,也不知有了车子,能否做到。”
粉碎“四人帮”后,通过初步治理整顿,经济短缺的情况有所好转。1977年2月15日,在武汉的程克华在写给父亲、哥哥、姐姐等的家书中说:
“今年春节,尽管有些暂时困难,但省市委听从党中央指挥,大力组织节日供应。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每人猪肉一斤、鲜鱼一斤、鸡蛋半斤(或者皮蛋4个),蔬菜每人五斤,粉条、黄花、木耳之类的都有,所以我们节日的生活安排还是比较丰盛的。只糖食比较紧,每人仍旧半斤,本想托国民带点东西给你们过年,但未能如愿,望予谅解。”
故乡春节情最浓
在我们所收到的两岸家书中,尤其是去台老兵写给大陆亲人的信,有不少人回忆早年在故乡过年的情形,有的还把两岸过节的习俗进行对比,字里行间透露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刘振海在大陆原有婚配,但新婚不久他就回部队服役了,后因匆忙去台而与妻子天各一方。因期盼与发妻团聚,直到五十多岁他都独自生活,日夜盼着有朝一日能与远在大陆的妻子团聚。后因返乡无望,年近花甲,才又结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辗转通过美国的友人与大陆的亲人取得了联系,开始书信往来。1989年1月17日他在写给侄子刘国强夫妇的信中说:“春节快到了,台湾已充满了年的气息,每逢过节,心底总会感到说不出的灼痛、感伤、怀念、凄迷、茫然和惆怅,‘江南虽好是他乡’,我永不会忘记生我长我的故乡。”两岸获准通信后,刘振海与大陆的亲人互通了多封家书,充满了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怀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动人的文字非有切身感受不可能写出。
方惟善是一位抗战老兵,祖籍皖南歙县昌溪乡密川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十六期学习。毕业后参加了南昌战役、长沙大会战、衡阳保卫战、湘粤战役等。1949年8月随部队迁往台湾,后退役转业移居台北县板桥市,与女儿一起生活。1990年10月21日在写给在大陆的爱孙方春芳的家书中回顾了童年时代过春节的记忆:“藉知故乡逢时过节,都比从前过得繁荣,也是社会跟着时代的步伐。像我们童年时代,过古历元月初一,那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朝拜八老爷。由庙里接她出来,供在承德堂前面空地桌上,给大家朝拜,然后送到祠堂里休息。而后再由青少年和值年者领队,由青少年将八老驮上,从祠堂出发,经江凹外坝地,上文头、竹岗岭、狐狸青兴、荷花形,游行一大圈,到祠堂停止。约在五时左右,再送到庙内安位,以保全村安宁。……”
总的来说,春节是温暖、祥和的,从这些家书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正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富裕、文明、和谐的动力。但是,社会环境不同,家庭条件和个人际遇不同,每个人的过节经历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民间家书中留下了多彩的过年记忆,也是人类社会丰富性的生动体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