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研究
海峡两岸通邮大事记
发布时间:2008-11-10
《中国邮史研究》2005年第2 期 作者 徐永胜
1875年:台湾台北府设民信局,便于与大陆的民间通信。
1876年:清政府在驿站外设文报局,利用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传递官府公文和外交文报。
1877年:台南设立文报局。
1880年:民信局正式挂牌,称“轮船信局”。
1881年:台北设文报局。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法军占领基隆、台北,为沟通闽台之间的文报往来,在台湾鹿港和泉州设立“道济公栈”,利用小轮船和帆船建立泉州——澎湖——鹿港航线,鹿港是台湾设立的第三个文报局。中法战争后撤消。
1885年:台湾设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1888年3月22日:台湾创办近代邮政,在台北正式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发行供官府文书使用的无面值邮票——官用邮票。
1888年5月:台湾发行供商民使用邮票——邮政商票。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1895年5月16日:台湾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与日寇激战近五个月后失败。
1895年7月31日:台湾民主国发行独虎邮票。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指出战后,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满洲将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后苏联参加),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中国国民政府举行受降仪式,正式恢复在台湾的主权。
1945年11月1日:台湾邮电管理委员会成立。
1945年11月4日:台湾发行加盖“中华民国台湾省”邮票。
1949年1月:民国邮政总局由南京迁至上海办公。
1949年4月27日:国民政府广州会议决议,对中共控制地区通邮汇兑一律停止。
1949年4月:台湾邮电分办,台湾邮政管理局成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民国邮政总局在广州成立。
1949年8月20日:由台湾邮区代管浙江邮区(舟山群岛)的定海、沈家门、岱山三局及所属代办所邮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
1949年10月8日:新中国开始发行铭记为“中华人民邮政”的邮票。首套为“纪1”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邮票。
1949年10月:民国邮政总局迁往台湾。台湾继续发行“中华民国邮政”邮票。
1949年10月:沿海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岛屿(如金门等)的邮局改由台湾邮区管辖。
1950年2月1日:新中国邮票铭记改为“中国人民邮政”。
1950年5月:国民党军队从海南岛、舟山群岛全面撤退,形成海峡两岸对峙的局面。
1950年6月:成立“大陈游击指挥所”,统领退至岛上的各种残兵游勇武装。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声称“台湾地位未定”,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游弋,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企图以武力阻止我解放台湾。
1951年3月1日:台湾当局在大陈岛开设邮政代办所,属台湾邮区管辖。
1952年2月1日:台湾当局通过《反共抗俄总动员运动纲领》。海峡两岸中断通邮。此后,仅极少数信件通过第三地(香港或外国)转寄于两岸之间。对外国寄往大陆或台湾的信件误投对方时,双方均采取退回原寄信国的做法。
1954年:解放军先后占领大陈列岛中的鲠门、头门、田岱三岛,攻势直指大陈。
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数百架飞机轰炸大陈港区,重创国民党守军。
1955年1月18—20日:解放军陆、海军攻占大陈主要岛屿——一江山岛,全歼守军。
1955年2月4日: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等撤退到台湾,所设邮局亦撤消。
1955年9月起:台湾邮票铭记改为“中华民国邮票”。
1958年8月23日:17点30分开始,解放军炮轰金门。
50-70年代末:除金门与厦门之间炮战持续进行外,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相互传递的信息是广播喊话及海飘、空飘的宣传品。
1978年起:台湾当局对外国寄台信件误投大陆(已盖大陆邮戳退转)再转台湾的信件,加盖“本件系原寄国误封匪区后再转来台,台北邮局敬启”特戳。此前不加处理,投寄收件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方针。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呼吁海峡两岸实行“三通”(通航、通邮、通商),结束隔绝、对峙状态。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命令,停止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炮击。
1979年5月5日:邮电部正式开办寄台湾邮件,比照香港、澳门地区资费计算邮资。因是大陆单向开放寄台邮件,台湾当局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寄台信件需由第三地转寄。
1980年起:台湾邮政部门在大陆转来的误投信上加盖“本件因原寄局误封它局再转来台,航邮中心敬启”特戳,再投递台湾收件人。
1982年5月起:台湾邮政部门在盖有大陆邮戳的邮件上覆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自由平等安和乐利”宣传戳。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单向的大陆探亲。
1988年3月22日:在民众要求下,台湾当局同意投递大陆寄台信件和电话联系,但对信封上的大陆邮票仍覆盖“三民主义统一…….”宣传戳(至同年9月停盖),并涂抹邮票上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
大陆对台湾信函的邮票均加盖黑色粗条纹戳覆盖,并在背面加盖落地戳。
1988年4月18日:台湾实施《对大陆通信办法》,同意民众向大陆投寄信函。
1988年6月29日:自即日起办理由台湾红十字总会“租用”的第五万号信箱代转信件。寄大陆的信件采取“母子封”方式,外为寄台北五万号信箱附寄件人名址的信封,内为只写大陆收件人名址落款为“香港•内详”的信封。信函均为航空平信,经香港转寄大陆,邮程长达10天左右。
1988年9月底:台湾邮政部门取消向邮件上加盖宣传戳,但仍对“中国人民邮政”文字予以涂抹,不盖落地戳。
1988年11月13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于校内举办“大陆邮票台湾首展”。
1989年5月13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21届邮展,同时进行“首次海峡两岸邮票选美活动”。
1989年6月7日:台湾当局通过《简化对大陆通信办法》。自6月10日起民众可直接在信封上写大陆亲友名址,并比照港澳地区资费规定贴足邮票后投寄。对包裹暂不受理。6月起台北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开始向上海直封航空函件总包。
1989年7—10月:上海、北京、广州先后向台北航邮中心直封航空函件总包。
1989年10月14日: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邮政部门今后不再涂黑大陆寄来函件上的邮票,但并不表示正式通邮。
1990年5月13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邀请大陆三部邮集到台首展。
1990年7月:台湾邮政部门首次对大陆寄去的查单予以答复。
1990年10月25日:“海峡两岸集邮家首届邮展”在北京举行。
1991年4月30日:台湾当局宣布于5月1日起终止持续四十年的“动员戡乱时期”,结束了“内战状态”。
1991年10月1日:厦门——台北航空邮件首次直封台北(过去经香港转封),同月5日寄达台北。
1992年1月:新中国邮票铭记改为“中国邮政”。
1993年2月26日:台湾开办寄大陆水陆路信函业务。台湾对收到的大陆信件逐步加盖落地戳。大陆逐步取消在台湾信件的邮票上加盖黑波纹戳的做法。
1993年4月29日: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达成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通邮业务的协议。
1993年6月1日:海峡两岸开办互寄挂号函件业务,同月5日北京、上海邮件处理中心收到台北航空中心发给大陆的首批挂号函件,两岸实现双向互寄挂号函件,并互办查询、补偿业务。
1996年1月6日:厦门市文化局长彭一万抵达金门访问,带大陆南管乐手搭机抵台演出,双方表达期盼“两门对开”,“小三通”的共同心愿。
2000年3月21日:台湾“立法院”通过澎湖、金门、马祖等离岛与大陆实行“小三通”的议案。
2001年1月1日:两岸“小三通”首航,马祖客轮首航马尾,金门首航厦门。
2001年6月8日:上午11时30分,第一艘从台湾本岛驶往祖国大陆(直航)的台湾客轮抵达厦门。
2001年8月2日:马尾客轮首航马祖。
2002年4月:厦门至金门客机直航开通。
2002年7月22日:香港港龙航空公司首航台北——香港航线,一机到底,只换编号不换班机,间接直飞台北——上海。
2002年7月23日:泉州——澎湖直航线开通,澎湖妈祖信众乘坐“超级星”号客轮到达泉州港。
2003年1月11日:泉州——金门客轮直航,金门“东方之星”号直航达泉州后绪港。
2003年1月26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等六家航空公司的包机直航台北、高雄至上海航班,该航班为单向、单飞,绕停香港到上海,主要接送在大陆的台商回家过节。至2月10日共飞16架次。
2005年1月29日:大陆民航客机首次直飞台湾,台湾客机首次直飞北京。航线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至台北、高雄,至2月20日共24个航班,航线经过香港不停留。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反国家分裂法》。
2005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大陆参访团进行“缅怀之旅、经贸之旅”,到广州、南京、北京访问,拜谒黄花岗72烈士墓、南京中山陵和北京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并商谈两岸发展经贸关系问题。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南京、北京、西安、上海,时隔60年重新开始国共两党之间的谈判。
2006年6月8日 福建泉州与台湾金门之间的客运航线正式开通。
2006年6月14日 两岸客运包机商定实现节日化,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均安排客运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