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研究
青少年集邮与书信文化
发布时间:2008-09-16
作者 马驎
在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书信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现象,象书信一样有那么丰富的内涵:维系着人们之间的情感;表露着人间真情;连接着千家万户和五洲四海;传递着友谊和信息;寄托着希望和期待;记录着社会进程;见证着历史。尤其当逢战乱之际,一封书信的价值是难以用言辞表白的,所以杜甫诗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即使在平时,书信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也是抵得过任何宝物的,就通常情况而言,无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如何,他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一些重要的书信,视为无价之宝,长久保留甚至留存终身。
一、什么是书信文化
书和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都有指“一封信”的意思,合起来称书信,也就是“信”的意思。书信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书信为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它是借助于社会通信设施传递文字信息而形成的交际方式、手段、载体和成果。
书信文化的特点。一是书信须经传递。在早期,是通过私人捎带或民间通信组织递送。近代邮政建立之后,邮政成为社会公共通信设施,所有公私信函,基本上都由邮政寄递。书信经过邮政传递,就留下诸多邮政足迹,成为社会交通与通信发展的文史资料和见证物(图①1879年北京寄上海实寄封)。二是书信传递的是文字信息。最早的通信,可以用口头表达,如请人捎个口信;或者以信号标识,如用烽火示警,但这些都形不成书信,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在文字发明之后,书信才有可能流传。书信的实体是文字信息,而不在于使用什么载体,简牍、丝帛、纸张都可以成为书信的材料;也不在于采取什么方式,用信封,写明信片,寄邮简,以往的邮驿马递,现代的航空快递,都一样传递的是书信。三是特定的指向性。书信都有具体的寄信人和收信人,是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或信息交流,一般而言,书信交流都是最真挚的和最诚实的,因此,书信文化实际也是人性中真善美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和真实映像。
书信文化的表现。一是表现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手段。在农业化社会,书信几乎是人际间传递情感和信息的唯一手段。在工业化社会,有了电话和电报,书信交流受到挑战,但从经济角度和大众角度考量,书信交往仍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信息化社会,信息往来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其应用成本越来越低廉,书信文化的固有地位才真正面临威胁,但是,由于书信所寄托的人类情感,永远不可能被其它任何通信方式替代,所以,书信文化也必将伴随人类社会走向未来。二是表现为一种社会通信方式的载体。文化,既是精神文明的体现,也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书信能够成为文化的基础,除了在通信中保存下来的文字信息,承载这些文字信息的载体,也是书信文化的产物。例如,一封信经过邮政传递,就会留下一个实寄信封(图②1913年滦平寄热河军邮实寄封),上面贴有邮票,盖有邮戳,写有收寄信人的姓名地址,经辗转寄递还会记录下邮路走向,信封内有信笺,不同时期的信笺会打下不同时期的烙印,信笺上的文字,从形体到表述方式,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三是表现为一种精神文明的成果。书信,经过千百年来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实用文体,有固定的格式,专用的词汇,洗练的文风。精美的书信,本身就是具有鉴赏价值的作品。名家书信,早已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藏对象,价值不菲。清代文人周亮工,辑明末清初230多人的近千篇书信,汇编成《尺牍新钞》一书,凡12卷,共20余万字,可谓洋洋大观,文史价值极高(图③)。鲁迅全集中,收有《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两人的情书汇集,生活情趣,爱的感受,跃然纸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过一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其中有《历代书信选注》,共选编自汉代到清末民初的书信28篇,可见,书信中的华文美篇,已被定位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
书信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美德历代发扬。比较世界,我国的书信文化,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独特的样式,最显著的是格式、敬语和文风,以及将书信视同于艺术创作。书信文化,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值得继承和继续光大。
二、书信文化与青少年集邮的关系
集邮与书信文化的关系密切。发展青少年集邮,以倡导书信文化为着眼点或突破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积极倡导书信文化,是从本源上认识集邮的途径。邮政是集邮的本源所在。近代以来,书信文化实质上代表的是邮政文化。集邮,是收集、整理、欣赏和研究邮票、邮品的文化活动。集邮的对象,除了邮票,还有封、片、简、戳、签、单等多样化的书信邮品。集邮的方法,无论传统、邮政历史、专题,哪一项都离不开对书信文化的了解和认知。集邮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以收集对象为媒介,认识邮政,并借助于邮政认识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在辅导青少年集邮方面,普遍存在着误区,主要是片面提倡青少年收集新邮票和采用专题方式集邮,而未注意多讲讲邮票的基本功能,引导青少年经 常写封信,使用邮票,收集信销票,追踪邮件的传递过程,全面了解传统、邮政史和专题等集邮知识。因此,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集邮者,将集邮误解为就是买新邮票,就是把邮票积攒 起来,很少自觉地去使用邮票,或仔细观察与研究邮票的使用 过程,学会收集信销票和实寄邮品。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就 应从倡导青少年写信、用邮开始。由提倡买邮票,到提倡用邮票,实现这一步跨越,就能促使青少年真正懂得集邮,学会集邮,逐渐对集邮产生更浓厚和稳固的兴趣。
2.积极倡导书信文化,是有关方面取得共识的基础。提倡青少年集邮,无疑是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式之一,有利于在学校开辟第二课堂,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目前,仍未能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应试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主导方面。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不愿意孩子们分心,要求他们专心于学习,还不断加大他们的课业负担。因此,当人们对集邮的认识尚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在学校中或社会上推动青少年集邮,实际面临诸多困难,是很不现实的。如果,转变一下提倡青少年集邮的思路,不是单纯讲集邮,而是从倡导书信文化入手,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样。开展青少年集邮活动,涉及的各有关方面,有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邮政机构、集邮团体、学校、家庭等,讲开展集邮活动,好处说得再多,也难以使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但讲开展书信活动,对各有关方面都说得出适当的理由,这就容易达成共识。写书信,就要用邮,就走向了集邮的第一步。书信活动,就是集邮活动的基础,而且是最稳固的基础。
3.积极倡导书信文化,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所谓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的。建立在现代经济和科技基础上的文明,不断影响了社会和历史的走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总体上看是进步,但同时,它也颠覆了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加取舍地背离传统意识,使一些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困境。书信文化,千百年延续至今,早已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血脉,也为人类文明积聚了宝贵财富,是最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之一。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通信手段日新月异,书信文化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自身不足和对手挑战两大障碍,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面临困境。当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几乎完全挤占了书信文化的生存空间。青少年,天性好奇,追求时尚,喜欢便利及快捷的交际 方式,比较写封信,他们更容易接受发短信,聊QQ,最多使用 电邮和打电话。因此,书信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来说,已经显得非常陌生。毫不夸张,现代学生中,写过信的人可谓寥寥无几,甚至相当多的人都不知道书信的格式和专用词语。所以,很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倡导书信文化。要作为一项抢救工程,在大中小学校、在青少年中开展书信写作活动。青少年书信活动能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这就等于同时向他们敞开了集邮的天地。
三、振兴书信文化和发展青少年集邮的对策
振兴书信文化,关键与希望都在年轻一代、在下一代,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与发展青少年集邮的思考是一致的。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供各有关方面参考。
1.让书信范文成为基础性和必修的课本教材。书信文化经过世代传承,积淀深厚。历代流传下来的书信,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影响过几代人。书信范文,历来就是学校的基础教材,学生必修。但从院校教育强调“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来,在较长的时期里,教育思想的主导方面是重科技,轻人文;重现代文明,轻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书信的阅读与写作,就难以摆上课堂教学的应有位置。“三个面向”并不错,错在对其缺乏辩证地认识和全面地理解,因而出现偏差。笔者没有做过深入调查,但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比如已由大学毕业的学生不知道书信的格式、不识“敬启者”、“尊鉴”、“膝下”等为何意、不懂鱼雁传书的典故,以此推断书信文化湮沉的源头,实际就在基础教育中。因此,尽早调整院校教学目标,恢复性地增加传统人文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就书信文化而言,在小、中、大学语文教材中,都应有优秀的书信范文,侧重于不同的知识点,给以足够的教学时间。首选那些格式规范、有思想性、文笔优美、词句生动的历代书信,节选或照搬作为范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林觉民《与妻书》,以及更多的出自近 代和现代著名人物手笔的革命家书或其它书信。
2.持续开展青少年书信比赛或“写一封信”校园主题活动。 举办青少年书信比赛,既能弘扬书信文化,又能训练少年儿童 的应用写作能力,较容易得到学校、家庭、青少工作部门三方响应。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和前国家邮政局联合主办的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活动,2004年以来,举办过两届,眼下正在举办第三届。这项活动,影响广泛,周期长,收效明 显。首届比赛以“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封信”为主题,共收到全国1000多万名少年儿童的来信,其中的优秀作品,经精选已结集出版(图④)。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书信比赛,很有必要持续开展。国家邮政主管机构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继续办好这项活动,使之按届次固定下来,每年都争取举办一届。各地也应照此模式,举办区域范围的青少年书信比赛。除了举办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书信比赛,坚持开展经常性的青少年书信写作活动更有必要。可以考虑,以学校或班级为组织者,适时举办“写一封信”的活动,因时因地制宜,灵活确定写信的主题和收信人,形成色彩多样、百花齐放的局面。
3.积极参加或主办国际书信交流活动。国际间青少年书信比赛,最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是万国邮联组织的“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1969年邮联东京大会通过一项由日本提出的愿望案,该提案建议定期为少年儿童组织一次国际书信写作比赛,目的在于培养少年儿童写作的习惯,发展他们聪颖的思想和改进他们的文风,增进国际友谊,为实现邮联的宗旨做出贡献。1971年邮联执理会通过决议,决定自1972年起,每年组织一届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并责成邮联国际局具体组织实施。此项比赛限 15周岁以下少年儿童参加。参赛作品应为未发表的新作,字数限定为500-1000字。比赛题目由邮联执理会统一确定,各参赛国邮政主管部门负责将国内比赛评选出的一篇最佳作品送交邮联参加国际比赛。邮联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评选委员会从参加国际比赛的作品中评出3名优胜者,由邮联分别授予金、银、铜质奖。此外,还评出最多5名特别奖和鼓励奖。获得金质奖的作品及所有获奖者的姓名和国籍,刊登在用7种文字出版的“邮联”季刊上。我国自1981年起,由原邮电部委托中国少年报社组织国内少年儿童参加这项比赛,多次取得包括金质奖在内的优异成绩。至今,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已举办35届,并将延续下去。对这项活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组织者,扩大参与面,以期充分利用参与国际竞赛的机会,引导全国青少年重视书信写作。我国是书信文化的泱泱大国,在适当时机,如承办万国邮联大会、举办世界邮展和国际博览会等,也可以主办国际书信写作交流活动,宣传中华文明,促进各国间友好往来,为振兴书信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4.确定我国的“书信日”并发行系列邮票。在国际活动中,有“国际书信周”。这是万国邮联在1957年确定的,旨在鼓励人们多写信,多联络,多交往,每年包含世界邮政日——即10月9日的那一周,就是国际书信周。1957年的10月6--12日,为第一个国际书信周。从确立时间看,国际书信周比世界邮政日要早一些。世界邮政日是根据1969年邮联东京大会的决议设立的,起初称万国邮联日,1984年由邮联汉堡大会定为现名。目前,人们普遍知道世界邮政日,却对国际书信周知之甚少。这与邮政机构自身的重视程度不无关系,宣传和活动的重点都在“日”而不再“周”,在“邮政”而不在“书信”。日本是世界上最看重书信文化的国家,对国际书信周格外重视。从1958年起,日本邮政就开始发行国际文通周系列邮票,持续至今未曾中断,所称国际文通周,就是国际书信周。从1970年起,日本又将每月23日定为“书信日”,并自1979年始,选在该国历法的“文月”23日,亦即每年7月23日, 发行一套“书信日”邮票,成为一个长期固定的邮票系列(图⑤1991年书信日邮票)。泰国紧跟日本之后,从1960年起发行国际书信周系列邮 票,迄今也未中断。近年来,重视国际书信周的国家在逐渐增 加。如西班牙邮政,自1998开始每年发行国际书信周邮票,已 近10年,西班牙的书信周邮票,主要针对青少年发行,以文艺 作品为主题,采用卡通连环画的形式设计,很容易引起孩子们 的好感和共鸣。资料显示,世界上有近30个国家发行过书信周或书信日邮票。比较而言,我国对书信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就 显得滞后了。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地位很不相称,因此笔者呼吁,应尽早设立我国的书信日,同时在每年书信日这天发行邮票,借以唤起国民关注书信文化,继承和繁荣书信文化。在集邮界,吁请设立国家集邮节或集邮日的呼声也很高。但从可行性探讨,集邮与书信文化比较,还是后者的涉及面广、社会评价分量重,倡议设立集邮节日,不如设立书信日更符合实际,便于争取到各界支持。再说书信文化也是集邮的根基,设立书信日,发行书信日系列邮票,其实就是弘扬集邮,推广集邮,更有利于集邮长足发展,历久弥新。
5.成立和启用少年邮局,丰富青少年通信实践。建立少年邮局,是一项创举,可收到推动青少年集邮活动及书信活动双重功效。1985年10月1日,常州成立红领巾邮站,这是全国首个少年邮局。此后,徐州、杭州、上海、天津、温州、淳安、郑州、吉林、广州、潮安、厦门、苏州等城市也都陆续成立了少年邮局。截至2006年底,各地成立的少年邮局有近40家。其中,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活动经常,影响较大的有杭州西湖少年邮局及郑州、苏州少年邮局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当地邮政和学校的支持,有辅导老师,有组织机构,有活动制度,有适当业务,有专用戳具。杭州西湖少年邮局,1997年成立,以保俶塔实验学校为依托,在西湖边设有营业地点,坚持利用双休日、黄金周、寒暑假开展活动,为公众提供邮政服务,项目有出售邮票、信封和纪念邮品、盖销邮戳和收寄信件等, 每遇城市重大活动,如西湖博览会、中国艺术节、国际动漫节等,还要刻制并启用纪念邮戳(图⑥西湖少年邮局的纪念邮戳)。10年间,西湖少年邮局不仅培养了一批青少年集邮骨干,拉近了学生与邮局的距离,也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场地和方式,根据他们的实践,学校编印出《西湖少年邮局》校本课程,从走进邮局开头,讲到认识邮票、收集邮戳和制作邮品等,理论与实用知识兼备,被校方和地方教育 部门列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苏州少年邮局的活动,也很有特色。他们一般固定在周日营业,服务项目不仅有平信,而且还有挂号信和特快专递。逢重大活动,特别是大型集邮活动,他们也要刻制纪念邮戳,到现场提供盖戳服务。郑州少年邮局,成立的时间早,辅导老师称职,活动制度比较健全,为其它城市提供了样板。在其带动下,河南省先后有新乡、开封、驻马店、焦作、安阳、登封、巩义、荥阳、新密等成立了少年邮局,成为全国少年邮局分布最广的省份(图⑦新乡少年邮局成立纪念封)。以上情况表明,少年邮局作为推动青少年集邮和丰富青少年通信实践的新事物,有较强的生命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相关各界的重视与支持,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当前,应充分肯定各地开展少年邮局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切实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继续稳步推进这项活动。我国幅员辽阔,仅有几十家少年邮局,远远不够,还应当成立几百家乃至上千家少年邮局。达到此目标之日,就是书信文化、集邮文化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并茂盛生长之时。 谨以此文,纪念万国邮政联盟设立“国际书信周”50周年,献给行将来临的第51个国际书信周。
●作者集邮简历链接●
馬驎,现年54岁,河北南宫人,家住武汉市硚口区汉谊路46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干训大队政委、大校军衔。现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湖北省集邮协会副会长,武汉市集邮协会副会长。
馬驎自上小学时就开始迷上了集邮,在邮品收藏和集邮学术方面均有成就。后来从校园走向军营,一 直坚持着这一业余爱好。1985年12月,参加由北京 市集邮协会和首都7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全 国集邮知识竞赛”,荣获特等奖,为此部队特授予他三 功一次,成为我军历史上因集邮而立功第一人,也 成为全国集邮知名人士。
1986年3月,馬驎当选为湖北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因其积极投入到发展集邮文化事业的社会工作中,成绩斐然。同年,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书面介绍个人集邮的先进事迹。
1988年4月,馬驎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首期邮展评审员培训班学习,被全国邮联聘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同年11月,全国邮联授予其“全国集邮选进个人”。
1993年2月,馬驎当选为湖北省集邮协会副会长;同年5月,当选为武汉市集邮协会副会长,从此走上了全省、全市集邮领导工作岗位至今。
馬驎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集邮学术论文。如《关于我国早期公开征求邮票图稿》、《论新世纪集邮展望》、《党史题材专题展品刍议》、《开放类集邮及其展品概论》等在各地集邮报刊上发表,影响极大;1996年、1997年,分别参与了《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集邮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参与策划发行了JP.15“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纪念邮资片,开创了国家为军事医学大会发行专门纪念邮资票品的先河;参与策划了《湖北集邮史》的编撰工作。
2002年8月,在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20周年的表彰会上,再次被全国集邮联授予“全国集邮选进个人”。
2007年,馬驎入选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