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春秋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春秋/

清明家书•写给逝去的亲人之二

发布时间:2009-04-07


北京晚报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一封家书 一份怀念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24节气中惟一的节日,但清明节与我们其他任何传统节日不同——清明属于亡灵,抑或属于祭奠;清明属于思念,抑或属于回忆:“永生相记,隔世相忆”。
    一封封清明家书,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与思念,又何尝不是活着的人们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呢!

                                                 主题策划:满岩 骆玉兰

 


 

【何予良写给父亲何镜涵】
爸爸,您还得教我写诗呢

爸爸:
    清明节到了,这是您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四个月了,我总觉得您还在我们身边。您朗朗的笑声似乎侧耳就能听到,您泼墨挥毫的身影似乎抬头就能看到,您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吗?一切仿佛是在昨天——
    那时,门一响您总是要问:“谁来啦?”希望有客人来和人家滔滔不绝地聊天。可是,我们父子俩的交流却不多。平时默默干自己的事,我走时只是和母亲说一声,从您身边走过有时连招呼也不打。
    记得也是初春的一天,您拿着遥控器,像翻小人书一样看电视,显然没找到有趣的节目,看我正在翻书,问我在看什么书。“左传”我想您不会感兴趣。
   “哪一篇?”
    我随手翻到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又随口加了一句:“您不懂。”您却来了精神,叫我到身边,很自信地说:“你听好了!”——您居然清清楚楚、抑扬顿挫地把这篇文章通背下来,惊得我和家人目瞪口呆,您可是八十五岁的老人呀!见我们惊讶的样子,您得意地哈哈大笑,意犹未尽地解释了文章里的几个字。
    后来您精神一直不好,坐一会就要瞌睡,为了让您多动手动脑,我时常请您抄几首唐诗宋词,您说,那些东西写了一辈子,懒的动笔了,要不你写几首诗,我给你抄。那些天我正好琢磨了一首歪诗,马上写出来让您看:“纵横七雄谏经纬,虎狼秦兵无甲盔。/马服子少廉颇老,易水白衣又送谁。/地角举杯天涯醉,中州挥戈碎边陲。/楚江敢问离骚月,何人觅得完璧归。
    我跟您开玩笑说:稍微深了一点,哪不明白我给您解释。您戴上花镜,挺认真地看了一会说:“诗要让人家看懂,越好的诗越好懂,越上口。你的东西把典故堆在一起,生怕人家看明白了,跟绕口令似的,得了,也怪不容易的。”
    您还是给我抄了下来,您的话真让我动了脑子。正值暑热,回忆起小时候在四合院乘凉情景,又鼓捣了一首诗:夜话藤萝乘夏凉,童语花间茉莉香/猫儿房脊戏弯月,秋虫墙角闹东窗/晚风迟来人欲睡,唇边残酒醉竹床/莫道秋荫难退暑,转瞬一梦又风霜。
    您看了看,笑着说:“这是数来宝呀,你要写古体诗得好好学学‘音韵’,读读‘诗品’,不是每句话尾巴上押上韵就叫诗,讲究平仄、对仗、意境,不提倡生搬硬套,可是基本要领得明白,心里要有谱,要讲究。”您顺手用毛笔改了改句子,但我觉得您还是挺高兴的,这首诗您抄了两遍。
    深秋了,老人不好过。这天,您吃晚饭时居然打瞌睡,我叫醒您,大声说:“我又写诗了,您得帮我抄啊!”您打起精神说:“噢噢,好,等我吃完饭。” 
    其实当时我一句词也没有呢!我在您的画案上赶紧凑了一首诗,您已走到案前,看完诗没有评论什么,拿起毛笔边抄边说:“学诗应该学毛主席的诗,大气,含义又深,我最喜欢毛主席的‘咏梅’”,还随口读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我知道您最喜欢这首“咏梅”,您总说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话,让人品味不够,诗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您走的当夜,我坐在您的画案前,眼前总是浮现出您的身影,仿佛您还在跟我讲怎样学诗,怎样写诗。我忽然领悟到您就是一首诗,而诗就是我们最原始的真情流露:父亲在的时候,我不知道天高地厚/父亲走了,我才觉得路是那么难走/父亲在的时候,连招呼也不打/父亲走了,我无处倾诉千万次地问候/父亲在的时候,他的说教是那么老旧/父亲走了,那些老旧的说教,让我一生享用不够。
    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儿子予良于清明

   何镜涵,满族,号君望。1923年出生,2008年12月辞世,享年85岁。35岁就被北京中国画院(北京画院)聘为终身画师,擅长人物、山水、花卉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等地展出。人美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曾出版《何镜涵画集》等。


【李小芬写给父亲李积善】
爸爸,我不哭

爸爸:
    亲爱的爸爸,您离开有23年了,那年我还不到18岁。每一个清明节,我想起早逝的您,想起年少时对您的不尊,想起长大成人后,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楚,总是失声痛哭。您的墓碑远在一千里之外,我无法跪在您的墓前哭泣,只能在静谧的夜晚,由您的女婿陪着,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一角点燃冥纸,对您诉说我的思念。那样的时刻,我无法控制我的悲伤,总是让他先回家,我独自一人留在空旷的大街,蹲在那一堆燃尽的冥纸前,对您说好多好多的话。我总是后悔小时候不懂得孝敬您,我总是遗憾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您却享受不到。常常在自言自语的倾诉中,我忍不住号啕大哭,全然不顾路上行人的注视。
    同事听了我的低诉,皱着眉头看我:“你为什么不能尝试微笑着祭奠亲人呢?父亲已经离去,再多的后悔与伤感都不能让他回来。我和妹妹不像你这样,我们总是带一堆好吃的食物,坐在父亲的墓前,笑着和他拉家常。我们告诉父亲家里的每一件喜事,每一项重大决定。逝去的人孤苦伶仃在那边,为什么不让他分享家人的快乐呢?你总是哭,总是诉说后悔与遗憾,你父亲听了心里能好受吗?”
    我愣愣地看着同事,在墓碑前欢笑,能做到吗?但细想,还真应该尝试。您生前那么爱母亲爱孩子,也一定希望看着我们笑。家里的好消息您看不到,我何不让您听到呢?我有责任让您接收快乐啊!
    爸爸,这个清明节,我不哭,我要过一个没有泪水的清明节,将沉重与悲哀都抛掉,只留下永久的思念与祝福。

想念您的女儿:小芬
2009年4月4日

     李积善,生于1941年1月16日,甘肃灵台县人。自幼家贫,从小被父母送于他人。19岁时,养父母生病双双离世,他投奔远在新疆的叔叔。职业司机,爱好唱秦腔。1986年3月26日意外离去,年仅45岁。


【张小涛写给在天堂的奶奶李唤娣】
奶奶,我又梦见了您

亲爱的奶奶:
    您在天堂还好吗?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您在天堂生病了。还好,医生给您做了手术。很快,您的身体便恢复了健康……
    当我醒来时,我的枕巾已经湿了一片。奶奶,您知道吗?我想您,全家人都想您。当我把这个梦告诉爸爸时,我看到爸爸的眼圈又一次湿润了。我知道,这是思念的泪水,更是悔恨的泪水啊!
    记得高三那年寒假,补完课已是腊月廿六,爸爸照例到车站接我,一见面,爸爸就告诉我一个噩耗,您病逝了!我不明白,几个月前您还在给我们做饭,怎么会这么快就……
    回到家,我径直跑到堂屋,一眼便看见了您的灵柩,黑色的灵柩!瞬间,我的眼泪便滑落下来,我跪倒在您的灵前,呜咽、抽泣、号啕大哭,您的笑容不停地在眼前闪现。步履蹒跚的爷爷搀扶起我,陪我一起哭,我看到爷爷的清泪,从深陷的眼窝中滚落。爷爷说,孩子,别哭了,你奶奶走了,也没让你看最后一眼,是怕影响你高考呀!
    后来听爷爷说,您得了癌症,一直没做手术。因为我和妹妹上大学都需要钱。奶奶,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梦见您,每次梦见您,您都是笑容可掬的样子。奶奶,您在天堂的生活一定很幸福,至少那里没有疾病,不用为医疗费犯愁……

您的孙子 小涛敬上

    奶奶李唤娣,小名李小妮,生于1929年8月,2004年腊月病逝,享年75岁。奶奶18岁嫁给爷爷,因脚大备受歧视,育有二男四女,辛辛苦苦把六个孩子养大成人。奶奶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病逝前三个月还在为家人做饭。


【徐学平写给父亲徐俊夫】
父亲,让我为您点支烟

亲爱的父亲:
    匆匆一别,不觉已是数年。远在天堂的您一切可好?我相信您一定也在牵挂着我和母亲,就像我们时刻都牵挂着您一样。
    在我的记忆中,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您最大的嗜好就是抽烟了,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只要有空闲免不了总要叼上一支。我知道您是知道吸烟有危害的,这也正是您不让我抽烟的理由。还记得吗?在我刚上学那会儿,也许是年幼好奇的缘故吧,有一次我就拿了您的半支烟和几个小伙伴钻到村头的拱桥下模仿着大人的模样抽了起来。可能是临走时忘了熄灭留下的烟头,最后,河畔的那个草垛让我们几个孩子烧了个精光。您知道这事后就狠狠地揍了我一顿,并罚我跪了整整一晚上的搓衣板,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跟香烟沾上一点儿边了。
    后来,我接到了南方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一切却都得自费,为此我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让您欠下了许多债务。从那以后,您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潇洒地到村头小店去买烟了。不过,您倒也有您自己的办法。听母亲说,每天黄昏时您便到田间去采集枯萎的向日葵叶子,回家曝晒后去掉茎络、揉碎,再研磨成细末,然后用我废弃的旧课本裁成纸条包卷起来,烟瘾来犯时就抽上几口。我知道那滋味不好受,您常常被呛得连连咳嗽,可您却依然装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进了城里的一家物资公司。当我领到第一个月的薪水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给您买了一条带过滤嘴的香烟。您什么也没说,只是憨憨地笑着。其实我也知道,那烟,您平常是舍不得抽的,除非家中来了客人。即便如此,您还得再三声明是我给买的,您的言语中总是充满自豪。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被公司派驻到上海办事处,于是也就难得回家一趟了。忽然一天,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她说您病危要我立即赶回家,其实她早就想通知我了,只不过是您怕影响到我的工作,总是不让。
    那天,当我匆匆推开家门的时候,您已经去了,烟灰缸里还残留着一支您抽了一半的烟头……看着,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父亲,您为儿操劳了一生,而我却再也无法报答您的养育之恩。转眼又是一年清明时,儿一定会去墓地亲手为您点支烟……

儿:学平于清明

    徐俊夫,1944年10月28日生,江苏盐城人,中等身材,偏瘦,性情耿直、倔强,乐于助人,初小文化,嗜烟,终生以务农为业。后不幸患上肝癌,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97年9月27日凌晨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54岁。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