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春秋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春秋/

你还写信吗?

发布时间:2006-08-15

    随着电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电话、传真和互联网的加入,人们信息交流传递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宽广和快捷了。现在,用打电话或手机的方式来进行人际交往已成为人们的新时尚;这样,就使王勃当年“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是的,如今十分普及的电话和手机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要给亲朋好友、师长同窗、新交旧朋联系事情,哪怕是地处天涯海角,只要用手指轻轻地按几下,很快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无论是美国、德国、澳大利和新西兰等地,都能轻松自如地如愿以尝,因而能很好地适应时下快节奏的时代需求;于是,人们便自然冷落了书信这种传统的人际交往手段了。因此,有人便断言:“书信将会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自行消失。”所以,如今你若发问别人:“你还写信吗?”也许会被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认为你是不识时务的“老古董”或“大傻冒”,他们还会反问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写信哪?”

    对于“书信将会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自行消失”的断言,我觉得它未免过于主观和武断了,故我不敢苟同;而我却认为,既然舒适的环境需要绿树和鲜花;那么人们美好的交际也少不了书信来往。因为书信是人们传情达意的纽带!只要有书信往来,就辉自然地产生并保存着犹如童话里的故事:亲人的书信就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封书信常催人泪下,也激动人们上进,这就难怪人们每收到来信都要激动好几天呢!不用说在那峥嵘岁月稠里,家书传递了亲请,也报告了平安,这就难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会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传世名句了。即使当今,人们每次收到了用真迹传递真情的书信,仿佛远方的寄信人就出现在收信人的眼前,真是“天涯若比邻”而使人倍感亲切。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书信仍是万金难换的珍宝。所以,我可以十分自信地说:“尽管通信手段会越来越先进,大拿人们还好似喜欢用书信邮去一份真情和寄去一份厚爱。”这正如我国伟大的现代诗人艾青在为《哲人的心灵对话——中外名人社交书信大全》所作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书信里,可以看到纯真的友情和炽热的爱情,那里面,有真知灼见的心灵对话,有畅所欲言的坦荡胸怀。千里的思念,万般的情怀,羞于直言的絮语难于面叙的心迹……惟有书信才是直接毫无掩饰地表达个人心灵感受和道德情操的最好方式。”诚然,友人的书信能充份体现足使人珍惜、回味和奋发的珍贵友谊,就像当年身陷囹圄的方志敏烈士信任地把书信和《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稿托付给鲁迅先生转交给中共中央一样。要不,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广东歌手李春波的一曲《一封家书》怎会一炮打响,并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呢?这还不足以说明书信是任何信息载体都代替不了的吗?是的,既然人们与书信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结,那么它就不会自行消失而永远存在!

    我不信有着悠久而深厚文化底蕴的书信会自行消失。

    这是因为在二三百万年以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人际间的交往也随之出现了,而书信便与聚会结社一样成了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因此,它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中,就占据了一方田地。正由于古人称书信为“雁字”、“雁书”、“双鱼”,因此才有“鱼雁传书”的说法。在未发明纸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一尺长的木简来“写”信的,故称之为“尺牍”;于是,“尺牍”便成了今天书信的代称。唐代著名诗僧贯休的传世名句“尺书裁星寄邮简”就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在我国悠久的书籍史上,直到书信的书可谓汗牛充栋;而民国初年出版的那本《古今尺牍》囊括了几千年的书信,成为人际交往的历史见证;而在上个世纪,我国所出版的由艾青做序的《哲人心灵对话——中外名人社交书信大全》一书,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外名人在进行社交时所留下的优秀书信。

    我不信可净化人们心灵而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一道亮丽风景线的书信会自行消失。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有关“宁都三魏”之一魏禧通过这种方式来告戒儿子“为圣贤,为豪杰,事半功倍”的佳话;在现代,鲁迅用书信来鼓励青年进步,以及他与许广平心灵沟通所写成的《两地书》、家庭教育有方的傅雷所写的《教子家书》;而当今曾因主持电视节目《七巧板》以自身的纯真甜美的形象以及自然活泼的风格而赢得了全国小朋友和家长喜爱的鞠萍,她对像雪片般飞向她的观众来信,在刚开始给小朋友回信时,她只是在打印好的回函上签个名字。不久,有位小朋友给她写信道:“鞠萍姐姐手真懒,用打印好的信来打发我。“从此,她总是尽可能地亲笔给小朋友回信;或解答疑问,或是关心他们的成长,或是祝贺他们的生日……她曾感慨道:”给小朋友回信对我而言是举手之劳的事,而对小朋友来说却可能帮助他们确定一个信念;这个世界是一个友情的世界。“可见,人们的日常离不开书信啊!即使在书信中表现为留给自己的一次教训、一丝遗憾和一片苦涩的生活中的矛盾,也会让别人从中体味到生活的真谛,从而开阔眼界和充实内心,以便朝着未来而迈出令人欣喜的一步。这是因为所有这些作为他们心血与与汗水结晶的书信都闪耀着他们思想与智慧的火花,可与日月同辉,怎么会自行消失呢?

    我不信在商谈国事、坦言献策等方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书信会自行消失。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郭沫若便通过书信往来来探讨时局;而在实施民主和法制的今天,人们更是利用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手段来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

    1998年福建省福州市一位离休干部上书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对改革税收制度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为此,日理万机的朱总理十分关注此事。当他后来视察福建抵达榕城时,他就亲自对建议人作了明确的答复。一封信联系着国家和普通干部的当家作主的感情,共同的表达了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祖国炽热而深厚的感情。难道这不该归功于书信吗?

    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环保和生态平衡,也可充分发挥书信的特殊作用。

    如,《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故事:一支捕鸟队兴奋的在江苏省睢宁县邱集乡大余村一网就网到123只鸟。正当他们高兴地感到这村里的鸟多而还要捕捉时,村里的孩子们出来拦阻和反对;于是,他们给国家环保局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发出了一封特快的“鸡毛信”。后来,这封信转到了该县的县长手里,终于组织了捕鸟队的行动,并拉开了建立“缘家园”的序幕。而这次写信的过程,便成了他们关注环保与生态平衡的契机,难道这不该归功于书信吗?

    我不信在关心与促成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与祖国和平统一的千秋伟业中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书信会自行消失。

    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蒋纬国老先生关注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台独”的言行常见诸大陆报端,他的坚持“以促进中国统一为职志”、“我爱梅花更爱中华”的言论,以及因此遭受到台湾当局的迫害,“清拆其住宅”等遭遇给福建省南平籍的竹片书法家王渊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于1995年春节过后便给素昧平生”的而“自1949年离家伊始即存返故土之念”的蒋纬国老先生的信中明确地表达了:“赞成刚发表的江泽民主席的新春讲话,赞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希望两岸炎黄子孙,携起手来,捐弃前嫌,求同存异”的祈愿,同时也对蒋老先生“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之民族的大义和胆识”的敬佩。而坦诚与率真的蒋老先生在同年5月上旬复信时就以中华民族的“铁骨铮铮,坚忍不拔,傲雪吐芬,自立自强”的梅花精神与大陆的平民后辈王渊华先生相砥砺。1996年7、8月间,蒋老先生在信中所抒发的肺腑之言:“生为中国人,不管因何种缘由,游走他乡,总得随局势之转弯,面对中国,心向中国,身归中国;此乃受中华文化熏陶之中国人所应有之情怀”。就是这些寥寥数语竟使观阅者毫不动容、叹息,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精神震撼力!于是,王渊华怀着激动的心情又给蒋老先生去了一封信说:“家和万事兴,祖国统一无疑是我全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最高利益,任何离间民族亲情,制造分裂的行为都是罪恶。”就这样,王渊华与蒋纬国老先生通过书信交往共抒了坚持统一的真诚,难道这不该归功于书信吗?

     我不信在寻求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书信会自行消失。

    曾记否,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新闻媒体曾经刊登过国内一位女中学生分别给各国总统或总理写信,呼吁建立世界和平新秩序的感人事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世界和平的良好心愿和传统美德。难道这不该归功于书信吗?

    总之,美满而和谐的生活的确少不了书信。

    既然人们与书信有着深厚的情结,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大胆地说:“只要世间还有真情在,这世界就永远需要书信。”当然,遇急事时,也不妨打电话或手机;但真正要与人交往,仍要勤快地抽空写信。唯其如此,才能充分沟通彼此的感情。你说对吗?

    有感于此,我就不能不问你一句:“你还写信吗?”

                                            (黄兆森)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