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春秋
手稿,渐行渐远(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07-10-29
赵大年
文章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最早的钟鼎铭文,是考古依据。竹简刻字十分费力,刀笔先生绝不肯作长文章。书帛也要惜墨如金。蔡伦造纸,福荫人寰,乃有长篇巨著,书法绘画也如鱼得水。谁知,倏忽间进入电脑网络时代,爬格子已近历史文化遗产之绝活功夫,手稿成了稀罕之物。
今年北京文学节的一项内容,是在鲁迅博物馆举办别开生面的“百位作家手稿展”。作协难能可贵地收集到131位知名作家的手稿,配上他们的小传和照片,集中展出后将结集出版。说难能可贵,因为当今作家大多使用电脑,笔耕者寥寥,“物以稀为贵”,借用人家珍存着的手稿,需要信任,它已是收藏品了。参观者都是爱好文学的朋友,有收藏家静静地拍照,有青年人流连忘返,看了一遍又一遍,也有些文友围坐到门前老槐树下,喝着矿泉水,谈论观感、趣闻——
“手稿有什么价值?戈尔巴乔夫总统访问欧洲时,我花200万美元买回了普希金的一份诗稿。它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无可替代的国宝。”
“北京图书馆建馆百周年的庆典日子,我在它恒温恒湿的地下宝库看到了鲁迅、茅盾、冰心、杨沫的手稿。参观有严格规定,不准拍照,双手背在身后,要想翻阅,须请戴白手套的工作人员小心操作。有两位记者刚要自己翻阅拍摄,一同参观的女作家张洁很气愤,当即制止,斥责他俩没文化!是啊,无冕之王自由惯了,不理解这些手稿是人家的镇馆之宝。”
“当年冰心、杨沫还健在,其手稿就那么珍贵吗?今天想来,我也属‘没文化’之列,大作家也难免驾鹤西归,可惜我们这些同事的缺少收藏其手搞的预见性”。
北京作协副主席李青透露,办公室的书柜里还有已故专业作家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一些手稿。大家赶紧说,再也不要因为办公室狭窄或者搬家等“没文化”的原因,把它当废纸卖了,这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君不见潘家园旧货市场里,王蒙、刘心武的一封普通信笺,现在就能卖800元呐。
20多年前,一位年轻的女作家改编沈从文小说《边城》为电影,那个剧本上有多处是沈先生亲笔修改的地方。她很高兴,拿给我看。看后大吃三惊,一为沈老的敬业精神吃惊,4万字的剧本,他用毛笔认真写下一万多字,而那蝇头小楷也是墨宝呀。二为大师的多才多艺吃惊,他不但是小说大家,还能驾驭电影语言,对蒙太奇、画面、动作、节奏等视觉艺术也门儿清,修改之处都很精当、顺畅。三为我的好运气吃惊,细读这样的手稿,什么地方需要修改?怎样修改?大有学问,胜读十年书。我曾提醒她珍存这份剧本。如是,其文学价值不啻于普希金诗稿。
也有一位文学副刊编辑私下相告,“我把你们几十年来的手稿、信函都保存下来了,数以万计……”这真是个有远见的文物收藏家呀,他所说的“你们”就是文学副刊的作者们,依我推测,其中应该拥有多位文坛大师、元老,诸如郭沫若、老舍、曹禺、邓拓、启功、吴祖光,既是我们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剧作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他们的真迹墨宝,是煌煌中华文化的珍珠。这种金沙散见于各家报刊杂志出版社,有心人淘金铸塔,“清道夫”也可以两毛钱一斤把它当废纸贱卖。
2007-10-28来源: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