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见证生活
发布时间:2006-11-06
【蔡健予自述家书故事】
通读二十几年与姐姐的家书,感觉一条明显的轨迹——我们的生活、倒啖蔗渐入佳境。我这里有一张二姐77年回来时带给我的物品清单。我记得她从海关检查行李出来,笑着对我说:“海关人员问我在新加坡是不是开杂货铺的?”原因是她的行李无所不有。现在我把它粗略分类。
①食品类:洋酒、乌糯、大米、椰糖、白木耳、榴莲糕、沙茶粉、咖喱粉、乌枣、葡萄干、虾米、柔鱼、江鱼干、面品、巧克力、饼干、硕莪员(西米)、红豆、黄豆、牛奶、午餐肉、肉干、肉丝、鱼饼、虾饼、咖啡、果糖、白糖、各类罐头、猪油、麦片、味精、胡椒、鸡蛋卷
②衣服类:红尼龙蚊帐、被套、拉链、纱线、毡、席、毛巾被、衣料、毛衣、羊毛线、纱衫、背心、鞋、袜、手套、台布、卫生衣、内(底)裤、大床单、旧衣、旧蚊帐、接布被
③日用品类:面巾、浴巾、手巾、洗发水、手电筒、电池、剪刀、小刀、尼龙绳、眼镜、剃须刀、刀片、发(毛)夹、针、纽扣、带子、牙签、松紧带(胶带)、指甲剪、雨伞、香皂、肥皂、皂粉、牙刷、牙膏、塑料杯、塑料绳、香水(哥廊水)、热水壶、塑料袋、手提厕纸、珠钱包
④厨房用品:食格、锅、炖锅、铝制桶、塑料汤匙、钢汤匙、钢茶匙、大匙、塑料匙、搪瓷盘、塑料盒
⑤医药品类:热水袋、洋参、羚羊粉、燕窝、驱风油、海狗油、青草油、橄榄油、肝针(B12)、鱼肝丸、脱苦海胶药布、班纳杜头痛丸、胃丸、保济丸
⑥文具类:信封、信笺、胶圈、橡皮擦、菲林胶卷、纸夹、铅笔、钢笔(自来水笔)、相簿
⑦器械类:自行车、缝衣机、车针、车油、收音机工具、照相机、手表、闹钟、测电笔
文革中,我下放山区,因为怕海外关系添麻烦,因此家书往来不敢让直接寄到下放所在地。让家里把信寄到我丈夫的老家惠安他弟弟家里,再由他弟弟转寄给我们,我寄去的信很简单,只报“平安,安好”。家中亲人在海外听到各种传说:“下放是犯错误……”还有潮州家乡的乡亲给我父亲写信诉苦,讨钱讨物说“无咸无淡,无油无腻,无灯无火(煤油)”因此我有一次莫名其妙收到一个邮包——有米、有油、还有盐、火柴。写信回家去问,才知道那是父亲接到潮州乡亲的信后,给乡里每家寄的一份邮包,所以我也得了一份。因为对我当时的情况不清楚。母亲十分不放心,因此放言:“谁肯替我回去看明华,我出路费。”因此72年二姐第一次回来看我。当时因为我下放,她不明就里,不敢直接到诏安找我。因此回国探亲的理由,填了一位汕头地瓜藤亲——上门去自报家门认的老姨。我再去汕头把姐领回诏安县城住进旅店。一来因为我们下放在山区,住在乡下简陋的民房,离县城还有半天车程,不敢带她回家,怕她伤心。二来我丈夫当时圈进一个莫须有的“美蒋特务案”,正在受审查、内控。不太想见海外亲人,怕复杂化,但不见也不行,因此他耍了一个自以为是的花招——利用星期天早上带孩子从山里出来,与我姐见上一面,托词孩子们第二天还要上课,下午就带他们赶回去。这样的“巧”安排,二姐回去给母亲禀报。若干年后,二姐才告诉我说:明眼人的母亲听后,沉没良久说:“看来他们不想认我们(资产阶级)这门亲!”我无法挽回的内疚——受极左思潮的毒害,无意中我伤害了母亲的心。二姐经过这趟回来体察,知道在国内吃饭要用粮票,穿衣要用布票,一个人一个月几两油、几两糖、几两肉,都要凭票供应,日用品短缺。因此77年第二趟回来,就搜罗了家里凡我居家能用的物品,拉拉杂杂装了一大木箱。现在看来让人笑话,很没意思的以上那些东西。可当时却是让人眼红的稀罕物。
回顾家书,二姐受母亲之托,经常给我寄一些钱,一百、二百、为数不多。主要不在钱本身,而是当时从海外寄钱来,除人民币外还附带有侨汇票,凭票可供应若干粮、油、布、糖,还可以到华侨商店购买市面短缺的一些商品。还有回国华侨,随身还可携带或在香港购国内提货的三大免税商品——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收音机等。姐姐就曾托朋友给我带过冰箱及洗衣机,可现在那些东西我们在国内随时随地都能买到,还出口到海外。
再说相片,当时国内还没有彩照,福建更没有洗印彩照的相馆,因此在国内照的一些彩照胶卷,都要寄去新加坡洗印,因此很多信里都提到“相片洗印好了,托人(或邮去)请查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悄悄起着变化的家书内容。不经意浏览一遍,才发现现在的好生活,正是这样悄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流淌来的。提醒我要懂得爱惜,要懂得感恩啊!
家书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