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博览/ 爱情家书/

柴米油盐与宁静从容

发布时间:2006-08-29

    家住苏州的姚美家女士是众多家书捐赠者中的一位,只不过她对家书的情感可能比一般人更为深厚,所以在写给“家书抢救办”的信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她对家书文化的热爱和感悟是发自内心的。


姚美家与崔秀华

 

 

 

 

 

 

 

 

 

    “我是书信时代的一个勤耕者,平均一周至少写两封,甚至一天书写4-5封信,一气呵成。至今想来也是一件乐事!

     本人现在手头保留有800多封信,连同国内一位挚友及在美国的儿子保留了我写给他们的部分信件,(他们正邮寄给我保管)总共达千封之多。我保存的800多封信中,极大部分是我与先生的两地书。我们自一九六七年经我的同事——也即先生的表哥牵线相识以后,从谈恋爱到结婚,到生子,分居两地的六年中,互通了586封信,一封不少,并按年按封装订成册,一律用当年旧的〈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纸封面, 上面写好“某地-------某地 X 封 X 页”。三十八年来,经过了“文革”的动乱,在生儿育女的艰辛中,多次搬家,辗转几地,始终未弃。即使在一家四口蜗居在十多平米的陋室时,在塞满衣被书籍杂物的破橱旧柜中,始终保留它们的一席之地,束之高阁,纤尘不染。虽从未再次翻阅过,却每次见之,深感厚重!因为它记录了六年间一个省城与一个农村城镇的社会缩影,记录了一个学工科的大学老师与一个学文科的中学老师,从青年到中年的一段经历,工作与生活,思想与感情,尤其是他们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现状。其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信息的密度,与个人思想感情的浓度,我自忖是Email与手机时代的当今人们无法比拟的!”
 
    “结束了两地分居后,我们依然在出差,出国期间保持了书信的习惯。但生活工作的重压,柴米油盐的琐碎,使在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中的书信逐渐失却了高山瀑布般的淋漓畅快,潺潺泉水般的宁静从容。牵挂与烦忧成了抹不去的心结。人到中年,万事无休——便是当时我们的最好写照!”

     由于她的家书量比较大,担心邮寄过程中不慎丢失,她于是决定亲自赴京送家书。2005年8月,在与组委会电话联系后,她先坐火车到了徐州一位大学同学家里,又找到她写给同学的一批书信,然后和那位同学一起坐火车到了北京。姚女士亲手把984封家书和35张老照片送交组委会工作人员手中,了却了一桩心愿。


家书原件:           


1988.7.18--1


1988.7.18--2


1988.7.18--3

 

 

 

 

 

 


1988.7.18--4

1988.7.18--5

1988.7.18--6

 

 

 

 

 

 


1988.11.20--1


1988.11.20--2


1988.11.20--3

 

 

 

 

 

 


1988.11.20--4

1988.11.20--5

1988.11.20--6

 

 

 

 

 

 


1988.11.26--1

1988.11.26--2


1988.11.26--3

 

 

 

 

 

 


1988.12.5--1

1988.12.5--2

1988.12.5--3

 

 

 

 

 

 


1988.12.5--4

1988.12.5--5

1988.12.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