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抢救家书项目迎来五周年

发布时间:2010-04-10

莫愁前路无知己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五周年记

    北京的这个春天来得有点迟,清明过了仍是灰蒙蒙一片。
    4月10日,是家书人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
    五年家书史,漫漫拓荒路。
    五年前的今天,同样是周末,春寒料峭。任继愈、张怀西、苏叔阳、白庚胜、马英民、王才、刘玉平、谢春涛、王锦强、郎永淳等几代文化人汇集在全国政协礼堂,在数十家新闻媒体的见证下,共同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家书抢救行动。
    回溯五年历程,那一幕幕永远无法忘怀。
    4月12日,组委会就收到了张海飞先生寄来的第一封家书。此后,来自海内外的一封封家书送到了玉渊潭畔的一栋简易办公楼里,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这间小小的家书办公室也与千百位家书捐赠者、家书爱好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无论是面对面的交谈,还是频繁往来的邮件,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真诚。
    6月,家书征集达到8000封,中国家书网开通运行。18日—25日,“民间家书征集成果展”在琉璃厂宣武文化馆举行,张文彬、史树青、刘魁立、张飙、刘佳维、贾文忠等文化界名流出席开幕式,现场展出的百余封民间家书让人们初步领略了传统家书的魅力。
    8月,家书征集达到1.5万封。其中来自民间的抗战家书58封,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宣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们不仅记载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而且承载着绵长而醇厚的亲情,真实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机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在日寇铁蹄蹂躏下普通国民的心路历程。
    12月,家书征集超过3万封。时间跨度达四五个世纪,基本上展现了明清以来民间家书的风貌,内容涵盖亲子、敬老、手足、爱情、军旅、两岸、海外等方面,民间家书的巨大文化价值开始凸现出来。
    2006年1月,民间家书第一辑《家书抵万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题写书名,苏叔阳、张颐武、向云驹、徐庆全、王锦强等学者出席首发式。
    3月1日,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的报告上作出批示:“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由博物馆参与此事较为适宜,持之以恒,其价值将愈会显现出来。”
    5月24日,首批民间家书收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周志强亲自为民间家书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从3.5万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80封民间家书手稿正式成为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这是普通百姓的家书首次入藏国家博物馆。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消息,《新闻三十分》播出深度报道。
    6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民间家书第二辑《红色家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首发式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隆重举行,马英民、向云驹、刘玉平、陈夕、谢春涛、刘国新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出席。
    9月中旬,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再次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作出批示:此项工作不仅重要,而且具有创新意义。作为历史记载,正史和典籍固然重要,而家书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坚持下去,这项工作意义更大。
    11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在校办主任刘向兵、档案馆副馆长吕晓明的陪同下来到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办公室,考察家书收藏情况。双方初步协商了在人民大学创办家书博物馆的事宜。
    2007年2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得到《收藏界》杂志社支助,组委会办公室迁至华威里1号楼办公,家书征集热线88616101保留。
    7月,家书征集达到4万封。民间家书第三辑《任鸿隽陈衡哲家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赵为民、陈平原、雷颐、樊洪业、赵慧芝、王才、蒋福亚、魏明孔等学者出席。
    7月7日,为纪念全民抗战爆发70周年,民间家书第四辑《抗战家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首发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举行,党史界专家陈夕、刘益涛、宋贵伦、谢荫明、沈强、陆兵,左权烈士女儿左太北等出席。
    2008年2月,“关于紧急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的报告”获李长春、陈至立等中央领导批示。
    2009年5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组委会办公室迁至人大校内办公,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家书抢救的范围扩大到日记、回忆录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12月28日,全国首个综合性家书文化陈列“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隆重开幕,布赫、彭珮云、许嘉璐、张怀西、苏叔阳、纪宝成、马英民、冯惠玲等众多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五易寒暑,1825个日夜,抢救家书项目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就如一架远航的飞机,一旦起飞,就不能回头。什么风雨雷电,什么燃料匮乏,都要在空中解决。组委会有限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宣传、征集、整理、接待、寻访、联络,电脑前默默耕耘,居民小区辗转打听,机关企业奔走求助,顶住各方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家书这片净土。
    人们常常会问:是什么力量使你们坚持到今天?我们的回答永远都是这么几句话:中国民间家书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真诚无私的家书捐赠者和富有使命感的媒体朋友是我们强大的推动力,各级领导和学者的鼓励是我们心中不灭的希望。因此,要重重感谢宝贵的中国民间家书!感谢亲爱的家书捐赠者!感谢英明的领导!感谢智慧的专家!
    正是你们,让我们在家书中获得了亲情,获得了温暖,获得了力量;让我们在家书中懂得了什么是穿越血与火的人间大爱,什么是藕断丝连的血脉亲情,什么是平等有尊严的人生;让我们的情感在家书中不断加厚,我们的心境在家书中变得平和,我们的生命在家书中得到了升华。让我们变成了最幸福的人!
    我们还要深切怀念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孙轶青、龚育之、史树青、王森等前辈学者,他们生前积极倡议抢救民间家书,勇敢担当抢救家书的旗手,或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给予过重要指导和热情鼓励。虽然他们不会再看到家书抢救的后续成果,但在中国抢救家书工程的历史上,一定会留下他们闪光的名字!
    当我们平安降落在中国人民大学这片沃土之上的时候,我们知道,最为艰难的一段航程已经结束。同时我们深知,有充分的后勤保障,新一轮更加富有挑战性的飞行已经开始!
    满载新的希望,我们即将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家书征集活动;启动新版家书系列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筹备进行全国家书留存使用情况大型社会调查活动;策划筹备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家书大展;组织开展家书文化研究工作,适时召开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
    时不我待,分秒必争。为了让记忆不再永久尘封,我们已经打好绑腿,背好行囊,开始踏上新的征程。我们孤单但不孤独,因为有您同行!
    漫步在美丽的人民大学校园,已能明显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操场上跳动着同学们欢快的身影,玉兰花已经盛开,嫩绿开始爬上柳枝,水池中闪耀着明亮的眼睛。站在孕育着生机的大地上,离满园春色还会远吗?


                                                                  张 丁
                                                           2010年4月10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