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朱锦翔北上寻亲

发布时间:2006-09-30

    今年73岁的家书捐赠者朱锦翔老人9月25日来到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亲切看望了辛勤工作的家书志愿者。
    2005年朱锦翔向组委会捐赠了4封与初恋男友鹿鸣坤的通信,其中一封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50多年前,朱锦翔与鹿鸣坤同在人民空军第二师服役,经过组织同意,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一起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1951年12月,鹿鸣坤在对敌空战中不幸牺牲,朱锦翔为此哭了三天。其家书故事以“初恋”为题被收入民间家书第二辑《红色家书》,广为传诵。
    朱锦翔家住上海,这次是取道山东来到北京的,从北京还要赴东北。9月中旬,她在烟台晚报记者的陪同下赶到莱西农村,寻访当年男友鹿鸣坤的家人,见到了鹿鸣坤的一位外甥和一位外甥女,并得到了远在黑龙江的鹿鸣坤姐姐的有关情况。《烟台晚报》连续四天跟踪报道了朱锦翔寻亲的故事,《济南都市女报》也派出记者作了详细报道。
    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办公室,朱锦翔又接受了《北京晨报》和北京新闻广播记者的采访。谈起五十多年前的未婚男友鹿鸣坤,朱锦翔几次落泪。她说:那是一次纯洁的感情经历,终生难以忘怀。她曾立下誓言:要在鹿鸣坤80冥寿之前区胶东看望其家人,这次北上之旅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望。

朱锦翔介绍家书故事
朱锦翔介绍家书故事
朱锦翔与鹿鸣坤
 
附北京晨报文章:

                          北上千里为初恋情人扫墓
                             北京晨报:2006-9-27
■抗美援朝战场有情人阴阳两隔  ■55年后七旬老人了余生心愿


真情连线
    “我要在他80岁诞辰之前,回到他的故乡,然后去沈阳为他扫墓。”55年过去了,73岁的朱锦翔始终未能忘记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初恋情人。现在,她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昨天下午,朱锦翔在北京转车时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时隔半世纪初登恋人故乡
    昨天,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满头白发的朱锦翔精神焕发,完全没有经受旅途之苦的憔悴。2005年8月11日,本报以《七夕节爱情家书催人泪下》为题,报道了已逾7旬的朱锦翔始终珍藏着初恋情人鹿鸣坤在牺牲前夕寄给她的最后一封信。此篇报道刊出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许多读者为朱锦翔和鹿鸣坤烈士的爱情故事而感动。
    1950年,担任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的鹿鸣坤和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的朱锦翔一同来到朝鲜前线。此时他们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可两人的驻扎地却相距数百里,联系的唯一渠道就是通信。朱锦翔回忆道,在接到“执行飞行任务”(在这次任务中,鹿鸣坤不幸牺牲)命令后的一个周日,鹿鸣坤来宿舍看她。“他还是有些拘谨……我们当时最亲密的表现就是握手。”说到这里,朱锦翔表现出了一种遗憾。
    “我要在他(鹿鸣坤)80岁诞辰之前,回到他的故乡。”去年,72岁的朱锦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最后说道。今年9月10日,她顶住各种压力第一次来到了鹿鸣坤位于山东莱西市的故乡。“我毕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朱锦翔说。在山东期间,她费劲周折找到了鹿鸣坤的外甥和外甥女。“当我见到他的外甥时,似乎看到了以前的他,他们真是太像了,我憋了几十年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而鹿鸣坤已过6旬的外甥女还亲切地喊她一声“舅妈”,也让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一生颠沛未忘旧人
    昨天上午,在离开北京后,朱锦翔将到沈阳为鹿鸣坤扫墓。此后,她将到黑龙江看望鹿鸣坤的姐姐。“我和他的姐姐通过电话,她对我也很亲切。”在过去的55年里,朱锦翔做过很多努力,她的目标是让更多人了解到鹿鸣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为了这个目标,她于上世纪50年代考入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可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她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此后,为了逃避复杂的社会环境,她志愿来到当时条件艰苦的甘肃兰州。“没想到,我在那里竟忍了一辈子。”朱锦翔感叹时光的短暂。1960年,朱锦翔成了家,并有了两个儿子,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鹿鸣坤。此后,她的丈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现在,她的两个儿子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已经事业有成,小儿子也把她接到上海来居住。“我现在退休了,儿子们在这件事情上也能够理解我,我才有勇气这样做。”

 

                    《北京晨报》记者白明辉  摄影吴宁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