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家家书》序
发布时间:2011-09-22
姚美家女士把她与好友的通信整理出版,瞩我作序。虽然我自知学识与资历尚浅,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因为这些通信的原件就保存在我们的库房中,不仅如此,姚女士还把她与丈夫、儿子等之间的通信原件共1064封全部捐赠给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姚女士是迄今为止捐赠家书最多的人,是抢救家书事业的功臣 。
又是一年春来到。难忘六年前的那个春天,一场声势浩大的抢救民间家书行动在北京拉开序幕。随后,《读者》杂志上刊登的征集民间家书的消息拨动了姚美家女士的心弦。 2005年7月25日,她郑重其事地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首先肯定了活动的意义,说明了自己保存家书的情况,有意捐献,但又有些顾虑,提出了6个问题,请我们给以解答。收到这封邮件后,我认为姚女士提出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也是很典型的,所以认真进行了回复,针对她所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了回答。后来,姚女士给我说,正是从这封邮件开始,她对我们建立了信任而最终确定了捐赠所有家书的意向。
2005年8月下旬,正值酷暑季节,姚美家女士从南京出发,先到徐州,偕好友秦洁才女士一起,乘火车赴京捐赠家书。那时我们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临时租用的两间简易写字楼里,非常简陋,姚女士没有提出任何条件,把所有的984封家书全部捐赠,令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因为姚女士喜爱家书文化,之后我们常常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2008年她到美国探望儿子,在出国期间又找到她儿子保存的80封家书,,回国后又捐赠出来。两次捐赠,合计1064封,位居所有家书捐赠者的首位。
花开花落,数易寒暑。在姚女士等广大捐赠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下,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艰难地向前推进。2009年项目终于落户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了新的征程。由于展厅空间太小,我们挑选了姚美家女士的两封家书参加“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并邀请她来京参加开幕仪式。非常惭愧的是,虽属邀请,我们却无法提供往返路费,也不能负担住宿等在京费用,也就是所有开销都要自己承担。开幕式定在12月28日 ,天气异常寒冷。姚女士和丈夫崔秀华先生提前一天就到北京了,还专程来到展厅看望我们。说实话,当时我还有些顾虑,姚女士捐赠了那么多的家书,却只展出了两封,他们会不会有意见?然而当他们看了展览以后,所表达的是对整个展览的肯定,并没有在意自己家书的多少,反而表示对我们工作的坚定支持。由此,不仅看出姚女士和崔先生这种顾全大局的高尚情操,而且更加激励我们付出全部的真诚与他们交往,更加忘我地把家书工作做好。
第二天举行开幕式,我们忙着接待各方来宾,根本顾不上他们。中午,姚女士、崔先生等二十余位从外地远道而来的捐赠者朋友相聚在校园餐厅,大家有说有笑,一起庆贺家书展开幕,还合影留念。可能在开幕式上媒体把焦点纷纷对准了领导和专家,其实这些无私的家书捐赠者才是展览的主人。对此,我们在家书展的前言中明确予以指出,在冯惠玲副校长主持开幕仪式时也专门点到了从各地赶来的捐赠者并予以感谢。因为,我们这个展览与别的展览不同,所有的展品都是大家无偿捐赠的,没有他们的捐赠,也就没有这个展览。而姚美家女士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姚美家女士说,此次整理与朋友的书信,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出版此书只为在亲友之间传阅,一方面回忆过去,一方面为家属后人留点纪念,让小辈们了解我们这一代走过的历史,从中吸取一些积极的东西。我觉得,这些写于三四十年前的书信尽管是普通人的,又是个人化的,但是它已经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畴,具有了史料的意义。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时代的特色,看出社会生活的变迁,看出人的生活轨迹及思想变化。它绝少虚假,完全是如实记录,字里行间充满着人间真情,它是真、善、美的化身。
历史不仅是历史学家写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写作者。我们书写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参与了家庭、家族、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的写作。不过,有的人的历史没有留下来,有的人的历史被淹没,有的人的历史被改写。历史是丰富的、复杂的、生动的、鲜活的,而家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历史,或是历史的一部分,或者提供了写作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因此,我认为,姚美家女士保存家书、捐赠家书、整理出版家书,功德无量。
在抢救中国民间家书行动六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美家家书》的出版。它不仅是献给亲友的一份礼物,而且是献给全体抢救家书同仁的一份厚礼,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是为序。
张 丁
2011年4月3日
(作者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