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重温任老关于家书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9-07-13

    2009年7月11日04时30分,著名学者、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在北京逝世,全体抢救家书同仁深感悲痛。回顾几年来任老对家书项目的关怀与支持,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尤其令我们难忘的是,2005年4月10日,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任老谢绝我们去车接他,坚持一个人来到了全国政协礼堂,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仪式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这个不足一千字的讲话蕴含了丰富的内容,首先充分肯定项目的首创意义,其次对“民间家书”和“抢救”的定位表示了赞许,使我们增添了信心。
    几年来,每当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就会想起任老的鼓励,这些话就像一双大手在背后推着我们迈过一道又一道坎坷。
    今年5月,已经苦苦支撑四年的家书项目终于落户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正在筹备成立中国第一个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早就计划着去看望任老,同时给他汇报一下家书项目的最新进展,听说近期正在住院,本想等他康复后再去探望,可突然传来他去世的消息,太令人惋惜了。
    下面是2005年4月10日任老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仪式上的演讲全文,让我们再次聆听他那高屋建瓴的谈话:

  “祝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因为这是个大事,过去没有过。
  首先,“民间家书”名字就起得好。我们要选什么“名人家书”,号召力可能就差一点,价值也差一点。我们搞现代史、革命史的同志,都知道南昌起义的领导是什么人?参加者是什么人?但发现有个别回忆录记载,其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原来没有参加的人都说自己参加了。当初号召的人都不在了,史料上也没有记载。这说明近代史也不那么太可信,或者革命干部的话也不那么太可信。起码是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
  我觉得家书它不太一样。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特别是现在这个学术界,我教书这么多年,学术界讲真话的就比较少,用真工夫的也比较少。我们图书馆的文库里,从论文我就可以看出来,就发现这个论文的质量总滑坡。当年第一批的硕士生的毕业论文比现在有些博士生的论文还高明一点。现在逐渐地滑,用真工夫的少了,说真话的少了,这是一个文风的问题。因此, 这么一个家书整理工作,至少对学术界、文化界提倡讲真话,对社会风气都有好处,这个意义还是比较重大。
  家书一开始的时候不是给人看的。但也有一些家书是做给别人看的。比如抗战期间蒋介石的家书是写给他儿子,是希望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写给儿子,给别人看的。这个毫无价值。我们知道民间家书没有这个问题。咱们这就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说真话,表达真情,很有意义。
    为什么叫“抢救”?我觉得也有道理。现在我们用电脑多了,电话也多了,我自己就感觉到我自己与家人来往,打电话就行了,不用写信了。有些作家笔都不用了,用光盘了,用软盘了,以前那样的手稿征集不到了。去国家图书馆看过去闻一多的手稿、鲁迅的手稿、巴金的手稿、冰心的手稿,当时怎么改的?这句话划掉以后,有一个过程,可以学好多东西。看软盘看不到这个痕迹。家书有这个载体在这儿,写在纸上的东西,很有保存的价值。所以抢救很及时,这个事情非常地及时,也非常必要,我愿意积极参加,我愿意摇旗呐喊,吆喝吆喝。”

   作为一个民间运作的公益文化创意项目,它在启动初期所遭遇的困难可想而知。而有像任继愈先生、季羡林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出面担任顾问和倡议人,特别是任继愈先生又亲自出席启动仪式,且发表内容实实在在的讲话,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以至于任老的有些话被《南方周末》等许多媒体争相报道。
    任老走了,但他对家书项目的论断将永远成为我们事业的指针,他那严谨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  张丁
                                                       2009年7月13日

 

 
任继愈先生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仪式上讲话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