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家书项目落户人民大学
发布时间:2009-05-25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
家书征集继续进行
本网专讯:来自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的最新消息,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文化活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日前正式落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组委会办公室已于5月上旬迁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办公,家书征集继续进行,征集电话010-88616101不变。
抢救家书项目落户人民大学后,民间家书征集活动将长期进行,家书征集范围则扩展到书信、日记、回忆录、家史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此前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征集保存的数万封家书实物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正式收藏,该馆将开辟家书展厅,不久即可推出专题家书展览;成立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团结海内外家书爱好者,系统研究丰富多彩的中国家书文化;继续通过征集、保管、编辑、出版、展览、研讨等方式保护家书遗产,展示家书内涵,弘扬亲情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孙轶青、罗哲文、欧阳中石、苏叔阳、白庚胜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积极倡议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和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工程,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该项目启动后,社会反响巨大,被称为“是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并被首都媒体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文化事件” 之首。项目组从海内外征集到自明清以来的家书4万余封,内容涉及亲子、敬老、手足、爱情、军旅、华侨、两岸等各个方面,保存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
项目组委会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北京琉璃厂举办了民间家书征集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首批80封民间家书的收藏仪式;创办了“中国家书网”;编辑出版了《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抗战家书》等家书系列图书,其中《红色家书》入选中宣部“农家书屋”工程,《抗战家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一百种优秀图书,《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双双入选文化部、财政部2008年度送书下乡工程。
据抢救家书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此前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运作模式是国家单位和社团组织发起,民间运作,国家博物馆等发起单位只是作为参与者介入,没有主导,更无资金投入。从项目筹备至启动以来,所需经费仅靠组委会东挪西借来维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此次项目正式落户中国人民大学,使抢救家书活动有了制度和资金保障,同时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良好平台,将致力于建设以家书博物馆和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中国家书档案资料中心和中国家书文化传承基地,这样既可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作出贡献,也可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增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