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民间家书首次入藏国家博物馆——全球征集家书超过3.5万封

发布时间:2006-05-24

    【本报台讯】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联合举办的首批民间家书收藏仪式,5月24日上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精选的来自海内外的民间家书手稿正式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这是普通百姓的家书首次入藏国家博物馆。

  主办单位在现场展出了部分家书原件,15位家书捐赠者代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发起单位领导周志强、朱珠、王锦强、刘佳维、徐庆全等出席收藏仪式。

  由国博收藏的这批家书,是从公开征集到的三万多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囊括亲子家书、敬老家书、手足家书、爱情家书、两岸家书、军旅家书、海外飞鸿等方面,是一套生动活泼的民间历史资料。

  传统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展示了人性的光芒,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家书映照出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家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

  民间家书就是民间百姓书写的历史,许多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一般的史书中所看不到的。首批入藏国家博物馆的家书中,有的已流传一两百年,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有的家书是名人的遗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的家书是重大事件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程稚周1894年从台湾写给儿子的家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能留存下来很不容易,说明那时两岸的交流已非常频繁;二野十八军政治部秘书袁志超长达6000字的“渡江来信”,对于研究渡江战役和解放战争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封家书见证一个时代的景象,是民间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各个时期五彩斑斓的家书,都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晋南农民张发戌,关于第一次坐飞机的家书,虽然写他一个人的感受,却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民间家书的重要特色。几乎每一封家书都包涵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家书通篇闪烁着追求真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美德的光辉。书法、美术、邮票、包装、设计等艺术元素尽在其中。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充当传递亲情的载体是家书的主要作用。许多家书中既有父母对子女毫无条件的爱,也有子女对老人体贴入微的孝;既有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人表示,传统家书正遭遇现代通讯方式的冲击,文博部门参与抢救家书责无旁殆,收藏首批民间家书只是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于重要的家书征集成果今后还将分批入藏,进一步扩大抢救家书遗产的成果。

  据了解,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是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等46位文化名人的联袂倡议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旨在抢救传统家书遗产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自从2005年4月10日在北京启动以来,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积极响应,目前已征集到来自民间的家书3.5万封。

  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和中国画报出版社联手精心打造的民间家书第二辑《红色家书》将于今年6月面世。民间家书第一辑《家书抵万金》此前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另据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负责人透露,2006年将推出3至4辑《民间家书》。同时,面向全球华人的民间家书征集工作仍将继续进行。相关活动情况请登录中国家书网(www.jiashu.ruc.edu.cn),组委会特设的家书征集热线是010—88231171、010—88616101,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家书线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