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家书何止抵万金?

发布时间:2007-03-20

朱永新简介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新教育之思》、《写在新教育的边上》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朱永新

    早晨6点起床,读谢湘送的《慕兰家书》。
    谢湘是我非常尊敬的名记者,我的许多媒体朋友都尊敬地称谢湘为“大姐”,我也跟着后面喊,其实,她大我不了几岁。
     谢湘效力的《中国青年报》是最早关注新教育实验的媒体。在新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她就对我们充满着信任与期待。她的正义感与教育激情让我们一直对她心存敬意。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教育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她问我:北京实行招生电脑派位,你敢评论吗?我说:你敢登,我就敢说!结果,《中国青年报》真的发表了我关于反对电脑派位的意见。
     3月初,《中国青年报》的一位记者来采访我,谈到了在《人民网》是看到了我与儿子通信的“家书”,非常感动。他骄傲地说,我们谢湘社长的“家书”也很感人。我马上与谢湘联系,希望读到她的家书。
    前几天,谢湘派人把这些三卷五大本170万字的《慕兰家书》送到了我的手里。我马上开始了阅读,断断续续,今天匆匆读完,感慨万千。虽然这些家书的文字与《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还不好相比,但是,它的真实性与生活性,却比这些家书更加突出。这是一个家庭的历史记录。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我一直对家书与家谱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甚至认为,在家书和家谱浸润中成长的孩子,肯定会有良好的素质。
    人的成长是需要指导的。透过这170万字,我们可以看出谢湘姐妹四人的成长历程。在她们人生的关键深刻,父母的信几乎及时到达。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如果没有母亲在谢湘参加高考前的“决断”,可能中国就多了一个下岗女工,而少了一位著名记者。
    人是需要亲情的滋润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游子像风筝,家书是一根长长的线,把游子的心与家人紧密相连。几年前,费孝痛、季羡林等文化名人曾经呼吁保存这个伟大的传统,他们写道:“ 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家书都让我们与亲人心贴心,情牵情。期盼和思念,激动和喜悦,痛苦和忧伤,苦涩和酸楚,家书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轨迹,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寄托着你我曾经的梦想。”读谢湘的家书,我们看到了她们姐妹之间以及她们与父母之间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
    谢湘为这本家书写了一个很长的序言,题目就叫《家书抵万金》。谢湘说,在12亿人口的中国,她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父亲刘克正曾是武汉一家中学的校长;母亲谢慕兰,曾经武汉长江日报社一名普通的干部,二老已退休多年。姐妹四人分别在新闻、医务界工作,都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作为平常人家,她们的家书不过是记录了“平常人家的平常故事”。但是,不就是这些“平常人家的平常故事” ,写就了中国的历史吗?
    谢湘告诉我们,170万字的家书基本上是她们自己打字录入的。因为在重新输出的过程中,就是重温一次这种历史。“读了这些信啊,往事一幕一幕地重新浮现。感受到一种亲情,就是说把它认为是一种承载着父母之爱,儿女之情的心血之作。我们家把它称为是这样的,因为那里头父母给我们的信,都是对我们无限的爱而我们对父母的也是无限的情。”对此我深有同感。每年的元旦假日,我几乎都会整理老师、亲人与朋友们的来信,重温那种甜蜜。
    现在,在通讯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远离家书了。但是,电话是永远不能代替家书的。电话虽然方便,但它的瞬间性质,永远不可能成为历史。它永远没有家书的空间与价值。家书何止抵万金?她是无价的!
    今天全天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大家的发言仍然非常踊跃,特别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许多举措,如教师培养、新农村教育等问题,发表了非常好的意见。其中赵丽宏委员的发言让我非常感动。他用作家特有的敏感,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作为《上海文学》的主编,他曾经收到一篇小说,说的是农村弟兄四个,为母亲看病倾家荡产。最后完全绝望,决定让母亲吃药。推选了母亲最喜爱的小儿子去“执行”。小儿子在“执行”前嚎啕大哭,跑出屋子,母亲理解孩子,自己“执行”,端起药杯喝了下去。丽宏说,小说的背后,是农村医疗的现状。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农民看不起病啊!所以,总理的报告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将是继免费义务教育以后非常重要的政策。
    上午苏州电视台的徐耀和苏州日报社的张波主任来京丰宾馆采访。苏州的媒体一直在关注着苏州籍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的动态,他们告诉我,几乎每天都看我的博客。让我非常感动。其实,每一天,我都能够感受到家乡的父老乡亲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是苏州的代表,是苏州的“形象大使”。
    下午讨论的时候,《中国图书商报》的记者送来采访我的报纸,上面竟然有我在京丰宾馆的“书房”的照片。今天,除北京的部分中央媒体采访外,竟然有《厦门晚报》、《重庆日报》等几家地方报纸采访。实在不好意思挂“免战牌”。
    晚上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同学和苏州班的同学见面。很开心。
    十点回到京丰。夫人来电话,说苏州电视台的头条新闻,就是我的故事。
    晚上准备明天上午的发言,12:30分休息。

选自朱永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yongxin1(2007年3月6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