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王大本:我和家书

发布时间:2021-01-12

写在全国抢救家书项目东北工作站成立四周年 


a076bc140d9c4b9bb7a15c5ad519d7a0.jpg

        

         今天是2021年1月7日。

        今天是全国抢救家书项目东北工作站四周岁的生日。

        我很庆幸,我是全国抢救家书项目东北工作站的一员。

        我依稀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母亲读信、写信时或喜或忧的真情奔涌;后来我慢慢的长大了,我开始亲身感受到了读信和写信时的喜怒哀乐。

        我的青少年时代,恰逢中国大地被十年文革动乱的阴云笼罩。但同学间一张纸条上简短的几句话冲淡了我的压抑郁闷;因父亲的历史问题我们全家被下放到边远山村的艰难岁月,我读着一封封亲属、同学、朋友的来信,让我在心灰意冷的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

       硝烟散去,尘埃落定。灾难深重的华夏大地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历经磨难的中华儿女重整旗鼓整装待发。

       我招工回城当了工人,进了机关,再后来我娶妻生子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我不会忘记,我的孩子八岁时,他写给中央电视台幼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信后,收到了鞠萍姐姐亲笔回信时的喜悦和兴奋。我更不会忘记:我的父亲弥留之际,写给他阔别多年的辽宁昌图老家的表哥、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伪满洲国长春法政大学一起读书并住在一个寝室的同学、后在台湾政界地位显赫并极力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的台湾前立法院院长梁戍戎先生无尽思念的信。

       八十年代初,我致信蛟河县长贺瑞祥,提出兴办蛟河旅游事业的建议被采纳后,我被誉为蛟河旅游第一人,并从工人被直接提拔当上了蛟河市首任旅游局的副局长;我还对一起刑事案件的不当判决上书最高法院院长得到回复和被告被宣告无罪;我还和老山前线战斗英雄徐良、当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的王沪宁、大作家王宗汉等很多人都有过书信往来。二十年前,原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198次登上长白山考察的知名学者、著名诗人、对东北地方史研究有重大贡献的张福有先生,他用清秀洒脱的毛笔字在八行信签纸上写给我的三封信已经成为收藏家的宝贵藏品。

       我还不能忘记:2016年6月,我会同赵宜权、髙绍盛、蔡景阳、翟立伟、康意春、付宝仁、袁必欣等二十三位吉林市历史、旅游、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致信时任吉林市委书记周化辰、市长张晓霈,提出了《关于吉林北山前新建广场不宜定名为人民广场的建议》,《新文化报》、《江城日报》、《江城晚报》等省内外众多媒体连篇累牍的进行大篇幅报道,引发了诸多吉林市民的热议。

       公元两千年世纪之交,我赴珲春森林山参加迎世纪曙光活动,因森林山临时邮局在明信片上错盖纪念邮戳产生纠纷,《协商新报》、《江城晚报》等新闻媒体分别以《世纪曙光引发世纪邮戳奇案》为题在头版作了报导,并惊动了吉林省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一个月前,因我1990年写的一首小诗被他人剽窃引发了官司,吉林市中级法院丁兆明大法官敲响法槌,判决我获全胜后, 2020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当天,由资深记者文连元撰稿,在《江城日报》五版,用醒目标题和较大版面并连同四幅照片和配发编者评论见报。吉林市委政府主办、吉林市委宣传部主管的乌拉圈官网和一些微信群里也因此事沸沸扬扬。我不仅又出了一次小名,还发了一笔小财,感兴趣的各界人士茶余饭后又有了见仁见智的谈资。这个事不大,但非常好玩。真可惜那些劳神费力日以继夜写出很多精品文章的作家,却远不如我三十年前随手写出的平常八句小诗有影响和意义,真是没地方讲理!我应该特别感谢剽窃我作品的这位朋友。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始终都有家书为伴,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很多都与书信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逢年过节我收到亲属、朋友书信、贺卡,总感觉要比电话微信亲切的多。2018年8月,我一不小心跻身进吉林地区三十八名首批社会科学界智库专家的精英行列;《江城晚报》记者在报上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王大本的名字一直与很多新闻事件紧紧相连,在很多记者和百姓眼中,他一直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江城论坛》撰文称:王大本是吉林地区律师、旅游、文学、地方史、民俗学等领域有威望和影响力的人士之一。《吉林日报》、《吉林人大》、《吉林名人》等报刊和中央、省、市电视台分别以《铁肩道义妙手文章》、《任你潇洒一百回》、《人民的褒奖至高无上》、《牧马人的七彩人生》和《关东奇才》、《蛟河怪才》等为题对我多次报导。我多次当选为蛟河市、吉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报刊电视上这些对我的褒奖之词都言过其实,但出自党媒党报之口,我自得其乐,聊以自慰。

        我参加马友联先生创建的全国抢救家书项目东北工作站后,使我的人生旅途多了一处风景,让我结识了一大批有学识、有专长,有热心的老师和朋友。我难忘马友联、髙绍盛、张俊敏三位老大哥和《吉林名人》主编李铁刚、李科良、孙秀仁等老师多次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到蛟河和我一起开展家书征集工作。我难忘每次到吉林市参加抢救家书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最难忘的是2019年9月,马友联大哥90岁高龄的姐姐从台湾回吉林市探亲,我应马友联大哥邀请有机会第一次走进吉林市西关宾馆富丽堂皇的殿堂。我更无比珍惜的是:我捐赠的39封家书被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后,颁发给我了制作精美盖有鲜红印章的荣誉证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让我感慨万千。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经典家训更是脍炙人口。唯有家书,一片冰心在玉壶。世界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样。家书,传递着骨肉亲情,承载着历史的印痕。现如今,家书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家书,穿越时代的云烟,日久弥新,跨过年代的尘埃,日臻醇厚。

        我们很多人都已不在年轻,生命的航船正在缓缓下沉,有些人已经离我们而去,庆幸我们还活着。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人生很痛苦,活着真美好。

       总有一天,我们都要离去,但,家书还在。


二0二一年一月七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