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我国首个民间手写家书展在北京开幕
发布时间:2010-01-05
北京频道 ( 2009-12-28 17:20:43) 稿件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岳瑞芳)作为家人亲友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手写家书在当今电子邮件风靡世界的互联网时代倍显珍贵。28日,“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在京开幕,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家书文化陈列。同日,我国首家家书文化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
展览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联合主办,免费向社会开放。据悉,此次展览共分为家书历史回顾、清代家书、民国家书、抗战家书、上世纪50、60、70年代家书、改革开放30年家书、两岸家书等11个部分,按家书写作年代为序,以通信人为展览单元,共展示家书160组(件)3075封,相关老照片380帧,勾勒出中国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多视角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家书文化和手写家书的魅力。
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工程,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项目启动后,从海内外征集到自明清以来的家书共计4万余封,被称为“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所展示的家书均是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征集到的4万余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所选家书实物均为手写原件,其中最早的写于清乾隆年间,最晚的写于2009年,时间跨度达200多年,内容涵盖清代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中抗战家书部分一块用毛笔小楷书写的丝绸家书格外引人注目,家书长达3500字,历经60余年岁月磨洗,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写信人为符梅轩,收信人符镇宝即当代著名戏剧家阿甲。符梅轩写此信时全家正在上海生活,哥哥阿甲在延安。信中符梅轩向哥哥倾诉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百姓逃难的悲惨景象,沦陷期间上海难民遍地、物价高涨的现实,以及家里生活的艰难。符梅轩于1956年去世后,这封家书由其子陈天仁珍藏。2009年7月,已定居海外的陈天仁将此封家书寄回祖国参加此次展览。
此外,展览现场还展示了60本1700封长达180万字的情书,这是两位耄耋老人保留下来的爱情见证,其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内容之完整,令人惊叹。两人从初中阶段开始通信,从十三四岁懵懵懂懂的少年,到风华正茂、青春四溢的青年,你来我往,书信传情,历经12年爱情长跑终成眷属,娟秀的文字见证了一段爱情佳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