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抢救民间家书: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发布时间:2010-02-22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2010年1月4日 第四版 作者: 张丁
2009年12月28日,“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在我校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我国举办的首个综合性家书文化陈列展。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这也是我国首家家书文化研究机构。
民间家书是指亲人、朋友之间的手写书信。大量的普通人之间的书信,长期以来没有引起重视,并且随着通信方式的变革日渐式微,家书也正遭受被损毁和消亡的厄运。
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罗哲文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一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行动正式展开。不到两年,征集到的海内外家书即超过4万封。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字点燃了人们内心对日渐荒疏的亲情的渴望,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人们称其为是“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
2009年5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落户人大博物馆,经过长达半年的精心筹备,此次推出了家书展。展览分为家书历史概述、清代家书、民国家书、抗战家书、军旅家书、五十年代家书、六七十年代家书、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书、两岸家书、海外飞鸿、留住家书十一个部分,共展示家书160组(件)3075封,相关老照片380帧,勾勒出中国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多视角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家书文化和手写家书的多元魅力。民间家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报告》认为,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据专家介绍,民间家书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美德。正如纪宝成校长所说,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家书是写信人真情实感的流露,家书中所表现的大多是真、善、美的东西,其中所蕴含的热爱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安定有序、团结和睦、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友爱和谐等理念,与和谐文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极为吻合的,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也非常一致。不少家书除了是道德文化的承载,本身就是脍炙人口的美文,有的还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如古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欧阳修的《与十二侄》,近代《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傅雷家书》等。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在表现乡愁及游子的心声时,首先用的就是家书。展览中一封封来自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侨的家书,读来令人动容。那些滚烫的字句,洋溢着割不断的骨肉亲情,这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见证。民间家书是特殊的文化遗产民间家书是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献、手稿”等,而家书就属于手稿之类,而且是凝结着广大民众丰富情感的手稿。如果从战国时期的秦简算起,中国家书延续了2000多年,保存了简牍、石刻、拓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家书实物,是一笔巨大的物质遗产。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家书还是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信札就是文人收藏的重要品种,其中多数都是情真意切的家书。家书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法价值。中国家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书法史,从魏晋以来至唐宋,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先师的传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家书,如《中秋帖》、《伯远帖》、《快雪时晴帖》、《鸭头丸帖》、《平安帖》、米芾《尺牍集》等。元、明、清时期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也是以家书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如赵孟睢⒍洳⑼躅臁⒘踯⑽谭礁佟⒘衷蛐臁⒖涤形取?br> 第二,邮品价值。无论是实寄封、明信片、纪念封、首日封,还是各种邮票、卡、证、折,均为集邮爱好者所珍爱,其中各个时期经过实际寄递的家书就更加受到重视。
第三,衍生价值。信笺、毛笔、钢笔、墨、砚、印章等家书写作工具也是具有价值的收藏品。明清以来一些大官宦、大文人一般都有专门设计制作的信封、信纸,印章当然更是各具特色,这些个性化的笔、墨、纸、砚、印等带有丰富的时代印记,是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其次,民间家书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家书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与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完全相符。
传统民间手写家书具有手机、网络等电子通信所不可代替的优点,主要有具有真实性、留存性等档案特色;书法、情绪痕迹等个性化特征明显;当事人寄递、等待、收阅的过程享受;信封、信笺、书法、邮票、印章等艺术收藏价值。传统家书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话、手机、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手写家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亟须抢救的文化遗产。民间家书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观众从展出的家书中发现,几乎每封家书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民间家书就是民间书写的历史,许多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一般的史书中所看不到的。
民间家书的广泛性、真实性、情感性,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史料库。征集、整理、利用这批家书,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细节,而且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得以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
如今,抢救民间家书文化的项目落户人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作者单位:校博物馆)
【学者谈家书】
季羡林(著名学者、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抢救民间家书,就是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亲情家园,用亲情的力量维系家庭的和睦,共建和谐社会。
任继愈(著名学者、原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这是一件大事,这个事情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因此,家书整理工作,至少对学术界、文化界提倡讲真话,对社会风气都有好处。
白庚胜(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家书是直接的真情流露,是直接的思想的表现。所以,抢救家书也是在抢救我们的书信文学,在抢救我们的档案,抢救我们自己生动活泼的社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