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民间家书:多元视角的文化自省(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0-02-22

2010年2月21日 北京日报   作者  张 浩

    最近几年每逢春节,张丁总会按家书格式原创一条节日短信:有称呼,有内容,有落款,还有年月日。在他眼里,这就是一封很短的书信。“相信以后一条短信能发更多字,那么我体现礼仪的空间会更大。”张丁说到。

    作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已征集到了4万封民间家书,并于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办了“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展出了组委会精心挑选的3075封民间家书。

    张丁把“抢救”民间家书的价值概括为“多元视角下的文化自省”。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民间家书的主体,我们的每封家书都有价值。通过家书征集活动,张丁想提高人们对于家书的认识,不再把它们当作废品和垃圾,而是交给博物馆或档案机构,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

    家书的多种价值中,张丁把遗产价值放在了首位。他想强调的是,如今许多名人家书已进入收藏市场,但民间家书却还没进入收藏者的视野。张丁认为,民间家书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属性兼备的珍贵收藏品。从物质形式上看,民间家书的书法价值很是耀眼,因为它们不是为了写书法而留下的书法作品,显得更自然生动,历史上著名的王羲之《姨母帖》就是家书。其他如信封、信纸、邮戳、明信片等邮品也各具特色,展览中有一封抗战时期一名八路军战士写给家人的书信,是用一张翻转折叠的日军地图做的信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民间家书的格式中透露出的礼仪规范引人深思。比如,写信人在信中提到父母时,一般都冠以“大人”相称,要么字体很大,要么前进两格。而写自己时则称“吾”或“男”,不是字体很小,就是退一格。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写信的人已不太讲究礼仪规范,有些报章上发表的书信,格式也是漏洞百出。张丁强调,或许有一天民间家书的书信形式会消亡,但其中的礼仪如能传承下来,被人们利用在短信或是邮件中,这便是家书文化极富现实意义的一面。

    与众多名人日记、书信早已进入史料不同,民间家书始终是史料中的“失踪者”。在张丁看来,这恰恰表明民间家书尚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亟待挖掘。一位历史学家曾对他说,民间家书可以丰富历史的表情,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东西。张丁在收集民间家书的过程中也发现,家书中暗藏许多没有进入史料系统,只能“淹没”在家庭内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旦浮出水面,进入国家历史的殿堂,便能颠覆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精英史观”,展现普通人的历史。“我们的战史通常很少提团长以下级别的人物,多是写最后的战功战果,却很少写战役执行者具体的情况,比如那些排长、连长甚至普通士兵的心理活动。”张丁举例说,他收集到一批抗美援朝时期的家书,其中一名战士描写了他在一线战斗的经过,表达了他初次参加战斗时对战争的恐惧,并吐露自己从恐惧到无畏有个艰苦转变的过程。张丁表示,王树增先生所撰写的有关长征、抗美援朝、解放战争等书籍便运用了一些民间史料,受到热捧,他也希望以后的历史书写者能够从民间家书中打捞出更多信息,表现出大历史中的个人轨迹。

    刚过逝的著名学者任继愈在民间家书征集启动仪式上曾说:“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在社会中广泛征集,至少可以净化社会空气。”张丁同样觉得,民间家书具备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和名人家书很高的经济价值不同,民间家书更多体现的是平民的情感,较名人书信感情更为浓重、亲切,很能反映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他指出,自己搜集民间家书一方面是要搜集史料,另一方面也想让家书文化传承下来。虽然有些人认为他搞家书只是“无聊文人的自娱自乐”,但张丁觉得自己不是空喊,因为家书体现出的真善美的确是可以为政府、企业所用的。他举例到,香港特首每年的施政报告就以“香港家书”的形式发表,光明日报社年末的工作总结也编成了《光明日报家书》,某家企业每逢节日就会给职工父母写信问候。这样一来,政府、企业便有了大家庭的温暖与融洽,可以增强人们的凝聚力。

    张丁说,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已有越来越多的家书捐献者认识到了抢救家书行动的重要意义。比如,一个天津的捐献者特地来看展时,张丁还觉得不好意思,因为空间有限,没法展出所有他捐献的信。但是,这位老人却说自己知足了,因为老百姓的东西能进入严肃的历史陈列,就已经很不错了。张丁表示,只要量足够大,他会将家书“无限分类”,然后出版。其中如教子家书、两岸家书、华侨家书、战地家书、学子家书等已在他筹划出版的范围,而像警察家书、记者家书、护士家书、知青家书等也都是可以考虑的。他反复强调,民间家书的价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不可想象”。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