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家国天下 尺书见证:北大举办《任鸿隽陈衡哲家书》出版座谈会(北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09-30
2007-9-24 北大新闻网 记者:郭彪
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辑的“民间家书”第三辑《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日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商务印书馆、中共垫江县委县政府、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共同主办的“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呼唤科学求真精神回归——《任鸿隽陈衡哲家书》出版座谈会”9月22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现场展出了任鸿隽、陈衡哲部分家书原件和老照片。
著名学者季羡林为《任鸿隽陈衡哲家书》题词“家书抵万金”,历史学家雷颐作序,科学史专家樊洪业、赵慧芝、智效民等审定了书稿。著名学者陈平原、雷颐等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对任鸿隽和陈衡哲的学术成就给予了较高评价。
任鸿隽(1886—1961)、陈衡哲(1890—1976)伉俪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大家,早年留学美国,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比较著名的人物。1920年分别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历史系教授。二人在科学、教育、文学、史学等领域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们两人与著名学者胡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文坛上有“三个朋友”之称。
任鸿隽终生实践科学救国的梦想,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第一份综合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任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陈衡哲是清华学堂首批留美女生,在美国学习历史和文学。1917年6月,发表白话小说《一日》,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20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后任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代表作品有《西洋史》等。
书中收录的40封家书系首次与读者见面,均原版彩印,并配有释文、相关背景和老照片。这些家书是由任鸿隽先生的侄孙任尔宁提供的,最早的家书写于20世纪初,最晚的写于60年代,家书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如中华民国成立、首批稽勋生留学、府院之争、中国科学社成立、太平洋国际学术会议等。
现场展出的家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任鸿隽担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期间写给兄弟的三封信,透露了在民国初创大背景下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国事变迁,用的是临时总统府的专用信笺和信封,历经近一个世纪保存至今,殷殷亲情,溢满纸间,弥足珍贵。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赵为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崔建平,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助理李平,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副主任王才,中共垫江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黎美剑等领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中国科学院公共政策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樊洪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赵慧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明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孟彦弘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任鸿隽先生的侄孙任尔宁、陈衡哲女士的堂侄陈长智也亲临座谈会现场,追忆了任鸿隽先生和陈衡哲女士的家世和珍藏家书的故事。
据了解,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以抢救家书遗产、弘扬亲情文化为宗旨的公益文化活动,目前已征集家书4万余封,出版民间家书4辑,分别是《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抗战家书》。据该项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面向海内外的民间家书征集活动长期进行。
编辑: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