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倾听历史的心跳声——访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丁章 (中国邮政报)
发布时间:2006-05-25
提倡书信文化、组织书信大赛这样的言词与举动在各地邮政部门并不鲜见,但社会人士如何看待书信文化,如何认识书信的价值呢?近期在北京举办的民间家书征集成果展条件简陋,却令记者耳目一新。 6月 21日,在成果展现场,记者见到了 38岁的丁章,他是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民间家书征集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与策划者。
在火辣辣的阳光炙烤下,北京市宣武区文化馆显得出奇的安静,但是,当你走近那些书信,开始一字字去读时,仿佛会听到一种声音,那是书信背后历史的心跳声。
对于家书征集活动的进展,丁章比较满意。自 4月 10日活动启动以来,已收到家书 1万余封。丁章说:“这个展览只是向社会汇报一下征集活动的初步成果,现在所有工作的核心就是征集,目的并不是出几本书就结束,否则在小范围收集一下就可以结集出版。我们的眼光也不是盯在名人书信上,在古玩、旧货市场只有名人书信是有价位的,普通人的信件没有人关注。我们恰恰关注的是民间家书。名人家书传递了历史,百姓家书同样传递着历史,那是活的历史。”
这种眼光得益于丁章的史学背景,作为历史学硕士,他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的传播, 2004年 12月 10日,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事业走向。那一天,国内翻译出版的《美军战争家书》令他发现了抢救家书的紧迫。那本书来自于美国一位年轻历史学者的征集成果,他在数年间共征得从南北战争到海湾战争的约 5万封战地家书。
这本书使丁章走上了抢救家书之路。“历史是鲜活的。”丁章说,“以前我们研究历史,主要靠官方,而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民间记忆很重要。笔记、小说、日记、名人书信都已经被利用到历史研究中来,只有民间家书还没有被开发。但紧迫的是,现在的人们不怎么动笔写信了,老家书却正在进入废纸堆,现在还有,再晚就没了。”抱着这种急切的心态,从 2004年年底,丁章开始了抢救民间家书的奔走,赢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并在今年 4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组织,通过费孝通、季羡林等国学大师倡议,正式推出了民间家书征集活动。
陈列着一封封书信的展框看上去很亲切,那是邮展的展框。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摞起来一尺高、装订整齐的书信,这是一位军人与爱人从初恋到爱人突然去世双方互寄的书信,每年一本,一共 12本。一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他数了,一共 530封。和这位军人一样,很多人觉得,把家书送给组委会是家书最好的归宿。因为家书放在家里,老人觉得是传家宝,年轻人未必重视,近些年住房更新又快,搬几次家,或者老人过世,信就扔没了。丁章说:“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开始有些信还留着,东西多了,精简时首先就精简书信,别的没舍得扔,就把信扔了。”
看着展框中那些已然发黄的纸笺,记者问丁章:“有的家书很简单,价值体现在哪里?”丁章肯定地说:“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都有着历史、社会、家族三个层面价值。不仅有史学价值,家书也是文学、美学、书法以及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承载者,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
如果每封家书都仔细阅读、分析,如何运作?这个问题正是丁章头疼的问题,他说:“活动能得到社会广泛响应,我们有预料,但工作量之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大量征集来的信打开之后,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清代、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的信,信纸已经发脆了,信封已磨坏,那样一种沧桑一下子把人带回远去的年代,在字里行间可以听到早已作古的先辈的心跳,那里有远去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历史在字里行间活了起来。我们珍惜每一封家书,但苦于人手不够,有十几个志愿者已加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有一封光绪年间的信,是一个长长的手卷, 5000多字,我是学古代史的,看了半天,只辨认出百分之八十。大量书信需要相关专家对其内容、书信礼仪进行注解,而我们没有经费。”
怎样保障活动进行下去,能不能使这项活动产业化?丁章说:“家书征集活动首先是在做文化,其次也是做产业。家书是文化遗产,征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开发它的文化价值,为后人研究社会、经济提供民间鲜活的资料,让后人通过活生生的实物去感知深厚的家书文化,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宣传,去弘扬书信文化,倡导人们写家书,这是在促进家庭和谐,为和谐社会作贡献。在这种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支撑这项事业。我们正在着手编书,图书畅销就有利润;我们还筹划家书电视节目,拍摄家书故事系列专题片,家书故事很精彩,可视性是很强的,会吸引广告投放;将来,我们还准备办家书杂志,办好后也会有发行量……总之,可做的事很多。”
丁章的想法很多,他的目标还有:把家书征集数量推进到 50万封,建立家书博物馆,创立家书学。近期, 20多家出版社来联系出版“百姓家书”,花落谁家即将揭晓,一场“家书文化研讨会”也将在 9月举行。同时,研讨把家书中体现的亲情与企业营销文化融合,把产品和亲情文化结合起来的“亲情营销论坛”也在筹划。
这样一种由书信文化衍生出来产业构思为丁章克服眼前的困难增添了力量。和记者交谈一番,他歉意地说有一个会在等他,便匆忙地离开展览现场,一头冲进明晃晃的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