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40多封古巴华侨家书现身中山市

发布时间:2008-10-23


发布:广东省文化厅   转自:中山日报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7-03-16 

    这是温家宝总理写给我市市民的亲笔信,那是关于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内容的信件……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陈列柜里每一封书信都让黄卓才驻足良久,感慨不已。经媒体报道了解到我市正在举办民间书信展览之后,昨日,曾在中山工作了10多年的暨南大学黄卓才教授带着已逝父亲过去旅居古巴时寄给自己的40多封家书,回到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第二故乡”。
    黄卓才说:“看到这些泛着纸香、还残留斑斑墨迹的手写书信,有种久违的感觉。如看到温家宝总理的那封信,字如其人,仿佛总理就在面前。书信这种传递亲情、友情的功能是现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现代电子方式无法比拟的。”参观完我市民间书信展览,黄卓才盛赞我市书信征集活动为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参观展览期间,黄卓才巧遇前来调研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丘树宏走上前来热情地同黄卓才握手,对他珍存父亲家书事迹大加赞赏,称家书是历史的、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亲情的传递。临别时,黄卓才将自己的新作《古巴华侨家书故事》送给丘树宏。
    祖籍台山的黄卓才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山工作,先后就职于中山纪念中学、坦洲中学和中山师范学校,在中山工作生活了15年之久。这次他不仅带来了自己整理父亲家书成书的《古巴华侨家书故事》,还将父亲写给自己的家书原件带来了。黄卓才说,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开始珍存旅居古巴的父亲的家信,目前共存有42封,时间跨度达20年。
    黄卓才深有感触地说:“家书这种沟通方式有其特殊的魅力,它传递一种亲情,这种亲情使你很久很久都能回味。像我爸爸的信,最迟都是1975年,现在相隔30多年了,现在看起来,都好像爸爸和我对话一样,教诲我做些什么,非常亲切。”
   “中山进一步发展民间家书收藏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中山自身特点在海洋文化,它是向外开放的,其中华侨家书是一个重要部分。此外,中山商业在国内外都有名,关于商业活动的书信都很有价值。”黄卓才说,2005年4月,40多位著名学者、教授呼吁,由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出面,组织了一个“抢救民间家书委员会”,华侨中文家书在重点抢救之列。中山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实内容,成立民间书信博物馆,形成南北呼应,意义深远。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