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研究/

谭安利《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读后

发布时间:2013-06-21

    【编者按】谭安利先生编著的《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2013年1月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后,在读者朋友中产生较大反响。大家认为这是一本史料丰富、思想上进的好书,书中收录的240余封同学之间的书信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青年的成长轨迹和精神风貌,特别是同窗学友之间敞开心扉、互帮互助、亲如手足的坦荡情怀令人感动,也令人向往,对于今天的青年仍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是前进的,在科技和物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变得更加美好了呢?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独生子女成为中国家庭的常态,孩子在家里不再有兄弟姐妹,普遍以自我为中心。而他们到了学校,更多的时间是与同学在一起读书生活,同学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呢?由此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的投毒事件,非常令人痛心,本来亲如手足的同窗,却视同路人,互相残害。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到底有哪些解不开的矛盾?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后果?谁该对此负责?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家庭和社会纷纷为此寻找答案的时候,回望历史,看看真正的同学关系是什么,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岁月印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值得好好地品读。
    现在,本网选发李世琦和李叙亮两位先生撰写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一群赤子的心声

                                  ——简评谭安利编著《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

李世琦

    2011年5月,我和谭安利先生于“深圳老年在线网”由他编著的《黄埔女兵足迹》而结缘,而相识相知,成为挚友。
    那时我就知道,他居然奇迹般地保存了跨越半个世纪的一千多封书信!这可以说是一座不小的精神文化富矿。而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就是谭先生为响应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的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书文化,从这座富矿中开采提炼出来的。
    《岁月印痕》选编了谭君与同窗好友26人的书信240余封,选录了谭君自己相关的日记和诗词百余篇,大部分写于20世纪50至60年代。书信先按作者分类,再按书写年月日顺序排列。为了便于阅读,编者酌情分章节、加题目进行了精心编排。书信和日记均按原件抄录,只删去了少量琐屑重复和个别不宜公开发表的文字。为说明来信背景,弥补无去信的缺失而选录的日记、诗词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均附在来信篇末的【链接】;编者对少量史实所做的简要注释、解读和反思,则附于篇末的【评注】。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抢救中国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先生在看后评论道:“整体质量不错,内容丰富,编排、设计都很专业,令人敬佩!”2011年9月21日,我看了电邮稿后曾即兴凑了一首《如梦令》发给谭君:大作安排精帅,有幸先睹为快。拜读未完全,早已心潮澎湃!豪迈,豪迈,应被世人珍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坚守信念、提倡奉献、充满革命理想主义的年代,也是封闭、狂热、极“左”泛滥的年代。《岁月印痕》书信和日记的书写者们,大都是“40后”,他们的青春年华正是在这样的年代度过的。
    在谭安利高中毕业的1960年,由于极“左”盛行,在高考之前就以“政审”为名把学生秘密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可录取重点本科和军事院校,第二类可录取一般本科,第三类只能录取大专,第四类则不予录取。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谭安利和他的不少同窗好友被划为第三类,成绩考得再好,也只能录取在尚未建成的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学院,而暂由湖南大学机械系代培。仅一年之后,1961年8月因学院停办,他们被提前分配到工厂工作。
    包括因划为“不予录取”的第四类而高考落榜的同窗在内,虽然遭遇了这样的不公和不幸,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依然坚定着理想信念,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在书信往来中亲切呼唤,相互开导、安慰,还不时地给予援助和鼓励,在接受社会的磨练中,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书写着无悔无愧的人生。
    谭安利面对一页页发黄的书信,认为自己珍藏的是友谊的结晶、情感的宝库、时空的积淀,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青春的向往、岁月的沧桑、生活的悲喜、人生的哲理、社会的缩影、历史的细节,等等。他在《后记》中深情地写道:“我要感谢所有给我写信的同窗好友,他们的书信带给我永恒的友情和勉励,给我无比的温暖和巨大的力量,伴随我从少年走到老年。”
    毫无疑问,同窗好友也从谭的去信中,获得了无比宝贵的温暖、抚慰、激励和鼓舞。
    余赤球1960年10月17日在写给谭的信中说:“你的信对我说来可以算是一张小《人民日报》,它使我在这四面围着高墙的地区,能看到远远的地方,……常来信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我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他在1962年5月21日的信中提出:“不论是谁,接信就要回信,谈论古今中外都可以。只有更多地交换意见,才能更好地发展友谊。”同年6月5日的信,生动地描绘了他接读谭信的兴奋情景:“亲爱的朋友:星期六傍晚,接读了你的来信。我捧着它在林荫道上散步,读着读着,你的声音笑貌油然地浮现在眼前,我似乎觉得,我俩处于一块并肩前进,意气风发地挥舞手足,兴趣横生地谈古论今啊,这个周末是多么幸福的周末啊!”
    彭赤刚1961年12月23日给谭的信中写道:“当我心中沉积着愁烦之时,写信告诉自己的朋友,在我拆开回信看时,一片沁腑、温暖之意冲入了我的心膛,激起了我的斗志。”在1962年4月21日的信中说:“利:你的每次来信给我一种莫大的安慰!”作为一个坚持学习、勇斗病魔的学生,他在信末语重心长地写道:“友:请记住,在学习和工作之中还要好好安排一个‘休息’!”
    的确,正如李国杰所说的,书信已成为他们“心灵的纽带”。
    认真读过《岁月印痕》,我深刻地感觉到,这些书信、日记和诗词的书写者,是那样地纯洁善良,那样地天真热诚,又那样地令人同情!这是一群可爱的赤子!
    这是一群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赤子。
    “党放到哪里,就在哪里亮”的李国杰,在美国读博期间,“每天都是深夜两点才睡”,以至把1.5的眼睛读成了近视。一腔壮志难消磨的余赤球,白天没时间学习,仍然信心十足地写道:“夜晚是我的。我只睡两小时就够了。”他不比吃喝好,不比地位高,只比为国立功劳。他在信中这样叫板:“咱们来个比赛吧,看谁先为我们的祖国立下显著的汗马功劳。”
    1983年8月,年届40岁的谭安利从外地出差回来,听说省电大增设干部专修科,招收地市级以上机关45岁以下的国家干部。经他努力争取,终于被批准报考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并以衡阳市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得录取通知书那天,在日记中还写下一首《七律•重上大学》,末联云:“喜获三年寒窗乐,投身四化壮神州。”当时,有好心的同事对他说:“你已经是公司副经理,离职读书得不偿失。”他们哪能理解谭安利那永不熄灭的求知欲望,哪能体会他圆了埋藏心底多年的“大学梦”的火热激情!以屈居第二为耻的谭安利,克服重重困难,经受种种考验,在三年内出色地学完了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1986年获得双专业毕业文凭,被中央电大评为全国优秀毕业生。他在1986年8月1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学无止境,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锐意改革,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责无旁贷。”
    当彭赤刚得知要到湖南教育干校学习一年英语的消息时,竟然像“一个天真无忧的孩童,蹦跳了好一阵”!
    30年间读了四个“新黄埔”、充分享受了在大学讲课快乐的张光文,在《一封读完书信集的信》中写道:“书信作者们哪一个不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而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诚哉斯言。
    这是一群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赤子。
    因受极“左”之害,高考必然落榜的余赤球,在湖南攸县网岭附中任教。他知道谭安利遇到了经济的困难,就在1960年10月1日的信中说:“我有月薪资26元。伙食费6元,余下20元,各得10元,可以吗?如果还不能凑合,坦率地告诉我,我可以到我的家里想点办法。”还表示:“以后我如果得到了稿费,那就原款供你。”慷慨仗义,动人心肠!谭在10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他的信件自然是我极宝贵的文字。我细读两遍,很是感动,得到很大勉励。”“他竟要在经济上‘不求而助’,我能接受吗?”在【评注】中说:“虽然他当月就辞职失去了薪资而无法兑现,且即使有我也未必接受,但深情厚意,我铭刻在心。”
     直率豪爽的余赤球在长沙师专读书时,因为自己是买书迷,又是戏迷,又是电影迷,手头紧了,1962年5月21日在写给谭的信中,就直接了当地提出了要求:“现在你经济活跃吗?设法给我寄5元来。”谭安利急人之难,有求必应,在5月30日的日记中记载:“这几天,跟赤球通了两封信,并汇去5元。”
    也许正因如此坦诚知心,1964年2月8日,当谭安利前往攸县城关完小拜访赤球时,“话匣子一打开,便没个边际。”直至“扯到深夜,鸡叫了还没完没了”!正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
    陈家凡,高中时是谭安利贪玩爱耍的同桌,1960年考入湖南大学机械系铸工专业。在1961年10月10日的信中,鼓励谭安利克服困难,自学成功,并诚恳地表示:“至于你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我尽量给你解决,这是一个老同学应尽的责任吧!”在1962年3月6日给谭的信中,依然坚定地表示:“总而言之,无论你学什么,我愿意全力资助你,望你多多考虑!”并把节省下来的仅一斤粮票也随信寄来。这位比谭安利大三岁的小伙子,在大学里“感到时间有点不够用了”。谭在日记中呼应性地记到:“自觉到时间的真正宝贵及发奋学习的必要,应该向他道贺。”1963年3月17日,明白了“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得不来”的陈家凡,满腔热情的祝愿谭安利:“用你顽强的毅力和无比的智慧踏上真正光明的征途!”
    物质上的支持是帮助,由衷的赞美是鼓舞,而鼓舞则是精神上的帮助。
    大一同窗范文光,在1966年8月19日的信中,真诚地夸奖了谭安利:“你的年纪比我们都小,然而你这几年的进步却比我们大多了。我们应当向你学习。特别是做好人好事,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方面为我们几位同学做出了榜样。”
谭安利为什么进步这么快、这么大?这与他更严格要求自己有很大关系。
    1961年8月,刚刚参加工作的谭安利,“为保持学生风度,永远艰苦朴素,胸怀壮志,珍惜时间,奋发图强,脱离低级趣味,树立高尚革命情操,特立禁令五条,作为自己生活中之戒律。”五条禁令大体意思是:穿戴简朴,生活上向下看;至少五年内不谈恋爱;不逛街,不打扑克,不扯闲篇;不与人比待遇,比地位;不吸烟,不喝酒。他在【评注】中写到:“回头检查,几条禁令都没有违反。”谭安利最爱去的地方是阅览室,是图书馆。他1961年12月17日的日记这样记载:“唯有那里,是我的乐而忘返的去所。”“在那里……对一切都感到兴趣。”
    难怪电大同学中自主创业成功的佼佼者尚阳林,在1992年6月9日致谭安利的信中说:“您一生才气横溢、正直,”“您是我钦佩的人物之一。”
    李国杰是与谭安利同年同月生的、大一的同窗好友。1981年7月26日,谭得知李即将赴美攻读博士,当即题诗祝贺,诗的后四句是:
  


    但恨不能送君行,海角天涯寄心香。
    远游赤子攻读苦,振兴中华做栋梁。


    谭的不能送行的遗憾,对攻读苦的深刻理解,对好友做栋梁的殷切期望,无疑对远游赤子都是一种鼓舞力量。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闭幕后的7月30日,张光文在给黄毅、书诚、安利、高智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召唤道:“同学们,我们虽然是二十年工龄的人了,但真正心情舒畅的工作时间还没有超过我们为祖国而学习的时间。是时候了,让我们在新的长征途中,比翼雄飞。”何等地高亢激越,何等地昂扬豪迈。这是赤子们的心声啊!
    这是一群心怀天下、志向高远的赤子。
    1964年6月21日,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的李国杰,“灯下急草”了一封给谭安利的信。信在肯定了谭进步很大、工作能力大大提高之后,很自然地表达了一群赤子的志向:“我想,我们这一代年青人也应当像当年的老革命前辈一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志气,一方面搞好工作,同时更要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真正能接下革命和建设的班。”志向是不竭的动力之源,李国杰能在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家的栋梁,可谓“良有以也”。
    谭安利在【评注】中写到:“面对人生的转折,我和李国杰都采取了积极向上的态度,认同‘有志者事竟成’。”李写给谭的留言是:“我们是海鸥,我们不是企鹅。”谭送李的话是:“志在高山,行在足下。”谭的1961年8月13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作为一个革命青年,无论在哪里,志气不可锉!”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国杰1962年10月3日寄自北京大学的信,透露了谭安利心底的一个志向:“你打算学社会科学,我很赞同,并且也坚信你能在社会科学上有所造就,诚如你所说,改造现今的人类成为共产主义的新人比改牛拉木犁为拖拉机有更大的意义,需要更有作为、有才华的青年。”这似乎挺像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动机。可以说,谭安利的这个远大志向,如今已经有所实现,有所造就了,今后还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就。
    彭赤刚在1964年10月13日的信中这样要求自己:“我的内心有二十个字:无足轻重比,立此作碑铭;生必作雷锋,死效邱少云。    也许,奋斗终身也不能实现,但我永远把它当作前进的火把。”将此与谭安利在列车上把座位让给一位老大娘之后自己站在过道上聚精会神读《欧阳海之歌》的情景联系起来看,在赤子的壮志中都含有“英雄情结”。
诗言志。在诗里,这群赤子之雄心壮志表达得更加淋漓酣畅、斩钉截铁。

天降湘江千层浪,载来春色万里长。
索得人间春景图,遍美西方和东方!
                                    ——余赤球:《岳麓春游》(1962.4.7)

     这是我节录下来的开头结尾四句。题下有小序:“一九六二年春同好友家凡游岳麓山有感而作,兼怀湘南安利。”此诗襟怀之博大,志向之高远,直逼伟人之警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谭安利接到赠诗,直叫:“悦乎,悦乎!”并于4月8日还赠一首,其结句,气魄之大,豪迈之情,笔力之健,均十分了得:

     山高路长何所畏?开天辟地有我辈!

    1963年8月25日,余赤球在寄自湖南攸县峦山的一封信中告诉安利:“我回到了攸县工作,具体单位还不知道。”“现在我准备自学十年至二十年 ,发奋图强,以待良机。”信末附了一首《浟水(谕志)》:

弯弯浟水跳跃欢,誓奔东海不回还。
要作洋中滔天浪,尽洒甘霖向人间。
                                   (1963.8.16.)

     咏物言志,诗情激越,歌调高朗,不同凡响。
    下面两首言志诗,是1964年12月余赤球作为新年礼物赠给安利留作纪念的,不妨共赏之:
      
 碧血写前程

竹烬节犹在,天寒松更青。
苦学为人民,碧血写前程。
      
 誓叫乾坤处处红

清泉出山向大海,雄鹰羽丰击苍穹。
有志男儿闯世间,誓叫乾坤处处红!

    余赤球,原名余福德,长大后立志攻读马列主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深信“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之世界”(李大钊语),遂改名为余赤球。他的言志诗,非常符合他的名字的含义:我就是要赤遍全球!
    2009年5月9日,余赤球用电子邮件发给安利两首诗,也值得一读:

2009年5月2日下午登茶陵古城墻有感

厚垒高城生青苔,独犀翘首眺斜晖。
江流千古唱不歇,历史代代有俊才。

与安利、济民、英华老同学访母校茶陵一中

别去四十又有九,物异人非感喟多。
纵使青丝染白霜,一腔壮志难消磨。

    谭安利收读后,也发了电子邮件,并回赠了一首《题照》:

常念友情贵,重逢已白头。
年高心未老,期盼壮志酬。

     一批俊才,面对斜晖唱不歇,纵使双鬓染霜雪,心未老,志难磨。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可爱的赤子!
    《岁月印痕》里,活跃着赤子一群。我佩服你们为报效祖国而黾勉求知的学习精神;我倾慕你们肝胆相照,义重情深;我赞美你们心怀天下,壮志凌云;我欣赏你们虽然白发积雪,依旧风采迷人!
    请读一读《岁月印痕》吧,特别是40后的朋友们。我相信,它一定会引发你们鲜明的记忆,强烈的共振;一定会让你们感慨万端,眼前幻化时代的风云;读到后来,你们还可能为一群赤子感叹唏嘘,甚至泪水涔涔!
   《岁月印痕》,也许是一部独特的精品,但可以肯定:这是原汁原味的赤子心音,这是民间史料的异宝奇珍。 

                                      
 李世琦于深圳四季花城海棠苑 
  2013年5月8日至11日

   (作者李世琦,男,1938年生,1966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内蒙古日报》资深主任编辑,现任深圳花城诗社社长)


《岁月印痕》之印痕
                                  ——读谭安利《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

李叙亮

    文友谭安利先生,将他编著的《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一书赠我。略览《岁月印痕》全书内容,有书信244封、日记近百篇、诗词60余首,另附有链接资料20多篇。书中留有笔墨的人物(后面统称为作者们)近40人,这些人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不少。书中显现的不是简短的书信、日记,而是一个时代的颗颗明珠。其光辉,也不会因时过而褪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博士写的序言,以自身的经历叙说悠悠岁月的启迪,文字虽短,可内容丰富,思想境界、事业成就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视为普通中国人圆梦之典范。
    编著者谭安利在自序中写道:“这些打上了种种烙印的陈年书信,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情感交流和成长轨迹。折射出多变的时代风云,是青春的足迹,岁月的印痕。希望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能够让我的同代人引起思考和共鸣,给后来人带来一些新鲜、有趣和有益的收获,也能够为严肃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提供点滴史料。”这段文字充分阐明了此书的价值所在。
    张光文老师在《一封读完书信集的信》中写道:“读完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是一部记录人生、歌咏奋发、诠释社会、激励进步的通信录。我从奋进的国杰、豪放的赤球、好学的安利、童稚的安陵、热忱的师兄弟姐妹片言中,领略到一番情:他们抱定‘敬仰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坚信共产主义能实现、坚信未来会越过越好’的信仰,并把这信仰化为持久的理念,作为艰难前行的的奋斗指南。……五十年过去了,他们际遇不同,成就各异,但他们的信仰不变,这说明新中国初期提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方针,在他们身上取得了显效。”
    作者们,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人人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攀登的敬业精神;热爱平凡劳动,愿与工农为伍,就是因为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五爱”为他们作了很好的精神奠基。你稍为细心点去读书中的的每一封信,每一篇日记,每一首诗,无不透着“信仰”和“五爱”的印痕。

    谭安利要求参加高考遭到粗暴拒绝后有一篇于 1963年7月23日 写的日记:

    国杰来信说:“摆在你我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前途、理想、抱负。我们这一代年青人,比以往历代志士不同……今天的奋斗必须是大众的集体的奋斗……”
   

    他还告诫我勿“迁怒于谁”。
    这话不错。我也从来就是这样想的。
    步前人之后尘,学今人之榜样。
    奋斗,是个人为大众奋斗,而不是为个人奋斗。
    人人为大众奋斗,便构成了“大众的集体奋斗”。
    五十年前,两个二十岁的青年,就立志要为大众奋斗,将个人融于大众集体奋斗之中。今日之青年,如有国杰、安利之胸怀、志向,何愁“中国梦”不能早日实现呢!

    作者中有一位叫余福德的,他长大后立志攻读马列主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深信“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之世界”改名余赤球。他担任教师后在给谭安利的信中附诗:“身体年年长,思想日日红。莘莘学子气,化作谋虑深。 眼观七洲雨,心藏四海风。敢想又敢干,定叫日日新。……竹烬节犹在,天寒松更青。苦学为人民,碧血写前程。”有这样的老师教书育人,党和人民实可放心。

谭安利在四十周岁生日写的《中年》诗:

蹉跎岁月四十年,往事如烟过眼前。
忍心看母多磨难,赤子负重历辛艰。
拨乱反正去左视,破旧创新用忠贤。
莫道中年休万事,中华兴旺在双肩。
   


    就是这一年,满了四十岁安利,辞去了经理职务,脱产走向了湖南电视大学的课堂,经三年刻苦学习,取得了工业企业管理、物资经济管理双专业大学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毕业梦。谭安利先生的求学经历,能让现在有些用钱、弄权获文凭的人汗颜!

    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老伴问我:“你对别人的书信、日记怎么那么感兴趣?”
    我是这样回答的:“我比书中的作者们长几岁,他们经历过的,我大都经历过。我许多中学、大学同学的人生经历,与这群作者们极为相似,如书中的李国杰、谭安利、余赤球、彭赤刚、张光文等。我读作者们的书信、日记、诗词,如读自己的好友、同学的文字,感到十分的亲切,即使信中提到的布票、粮票也能勾引起我对已过年代的多方面的难忘回忆。另外作者们写的书信、日记、诗词,文笔也相当不错,自古至今的好文章、好诗词,不是人服人,而是文服人,他们以文服我,阅之也是一种享受。”
    对青少年进行“信仰”和“五爱”教育的必要性,此书是最好的佐证。我要将此书作为教材,推荐给我的孙辈们阅读。


         
                                                       2013-5-7于珠海

    (作者李叙亮,男,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原衡阳冶金机械总厂处长、高级工程师)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