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博览/ 知青家书/

草原上丰富多彩的生活

发布时间:2006-06-05

    这是雷融融和妹妹雷风行写给同学邓立云、邓立群、邓立芝的一封信,距今已经38年了。它记载了一批北京知青到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一段趣味盎然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照片依次为:乘马车去购物,摄于1970年
            1968年刚到牧区搬家时情景

【家书原文】
邓立云、邓立群、邓立芝:
    你们好!代问伯父、伯母、全家都好!听说你们在关心我们,非常感谢。我们也很想把内蒙大草原带给我们丰富多采(彩)的生活和愉快紧张的劳动讲给你们,让我们共同分享民族大团结、火热的三大革命带来的幸福、欢乐吧!
    我们刚下到浩特里,就实行了内蒙阿巴嘎公社的晚汇报(对毛主席像汇报一天的情况)牧民总是争先恐后、严肃认真,而我们这些小资们就显得不自然。我们蒙古包四人,一天的生活安排得很紧凑。一人放羊,二人轮流下夜,一人作(做)饭。目前接触到的牧活,有放羊:早晨根据羊出发的早晚,往草旺的地方赶,一般天气羊很老实,赶一程即可下马休息一段,原来我们总跟羊群后面,骑着马左右推进,象(像)走龙套似的。下午太阳渐渐下落,就往回赶。天气变化,刮风、下雨时羊一开始乱一阵,慢慢就稳定了。现还没有遇上过特别坏的天气。时阴时雨只很短时间;风大沙少。下夜:天一黑,羊就在蒙古包周围停留,慢走、半卧。夜间要有人看守,尤其是雪、雨、风天气。下夜的人不能睡觉,一般天气,稍有动静,必须出蒙古包看看;天气不好就守在外面,牧民常掀开蒙古包的一角或坐在篷车里。我们现最感头痛的就是下夜,禁不住瞌睡可以克服,寒冷却难以耐久,穿上短皮袄,马靴也不行,脚总是冰凉的。我们现在已发:每人一双毡靴,白色,全是硬毡子做的。穿上跟踩高橇(跷)似的,设想再穿上白羊皮衣、裤,戴上皮帽、手套,好象是北极来的。狗的作用很大,看家、寻物,最主要是夜间稍有动静狗就叫个不停。狼一来,狗最敏感,牧民凭狗声判断狼来否,我们还不大会。这里的狼群少多了,冬天还会有小狼群。其它季节狼单独偶尔进山,也只吃羊,不咬人。剪羊毛:把羊群分批赶进土围墙内(2尺多高),挑毛好的一只只揪住后腿外托(拖),再用绳子捆住四脚,手心朝上握剪子,剪子必须常磨,有专人在旁修理剪子。这样剪法,羊毛特浪费,既不卫生剪得也慢。有的青年牧民告诉我们,各大队可根据经济情况购买电推子,速度快好多倍。牧民对现代化的渴求也是很强烈的。卖羊:把羊赶到离浩特较远的有2尺多高的土围墙内(比前面提的大)。也是把被选中的羊,一只只揪住后腿外拖,外面有专人看住;然后再如此反复检查一遍。最后由牧民赶往公社统一发卖给国家。挤奶:每头牛犊都有专门奶牛,牛犊好象要轮番吃每只奶牛的奶。牛犊吸过的奶头才可以挤,手上必须常沾鲜奶。牧民只女的挤(此地男女分工鲜明极了),挤头到她们手里,奶水量多,刺刺地流,我们最好只能一个钟头一小碗左右。套马、赶牛:其实这是最普通的事,而我们这群笨学生就显得一窍不通。从套牛(从地里赶来用绳捆住牛角,套进车里,架好)到赶牛都不如牧民轻松自如,尤其学生赶牛,经常可见牛车围着蒙古包、水车、水井转圈圈。车上的“四眼”们用尽牛劲也无法招架,只好下来拉车前进一段距离。马也是专欺负愚学生,老实马除外。稍烈一点的马就不行,一见“四眼”们靠近,神经质似的乱跳,或往身上顶。我被马踢过一脚;风行被马咬过、踢过,还有同学被马咬过胳膊,疼好多天。牧民对我们关怀备至,马一在我们面前犯倔,他们就怒气冲冲地冲马喊,拽马嚼子或缰绳。你们一定非常想知道我们是怎么会骑马的吧?在大队停留期间,马靴还没有发下来时,学生们就常跟前来问候、看望的牧民借马骑,小同学一般胆大,学得快,我们这些大一些又加“四眼”的,就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唐(堂)吉诃德,在马上心慌意乱是故作镇静掩遮不住的。我曾这样骑过一、二次,炼(练)胆。第三次是一个公社联络员非常信任我们的坚决,以为我们会骑。我刚上去还没坐稳就飞奔起来了,当时幸亏还冷静,先滑下左腿,蹲坐在草地上。后来听同学讲,身子腾起老高,惊险极了。这匹马是刚从马群里抓出来的,被我这个生手一触动,又飞奔回去了。从此以后,我一直很后怕。后又因要去离大队五十多里的地方开会,只好硬骑,跟另一个女同学,在路途上,马一直很忠诚(都是被牧民挑的老实马),好像知道我们心似的。在快近目的地时,硬壮着胆子用鞭子策马,马一下子跑起来,由小碎步到大跑(前两脚齐跃)只要揪住马缰就行,身子离开马鞍一点,用双脚蹬住,等于半站在马背上,大跑起来还轻松呢!穿马靴骑马特别舒适,现在就是对烈马没有办法,从指挥到驯服都做不到。出山一次,走一次远路就是最好的锻炼,这样的机会我比起其他人多一些(我们浩特的八个知识青年都是我校的)因此,我更加感到,人的毅力和胆量必须靠在点滴小事上严格高标准要求自己炼就出来。
    在牧区生活,要勤学、好问、多想、学习牧业活计,还得学会辨别方向,适应草原生活习惯、风俗,另一个包的同学多次发生迷路,失牛、马的事故。有一次他们在孤山谷中过的夜,夜里还下了雨,也挺不简单的。知识青年中出点什么小事,总是传得很快。虽然大家居住分散在离大队一、二、三十里外的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贫苦牧民待我们特别好,每次外出、搬家、放羊(时间稍长一点时,原来我们跟牧民一块放,现在我们已能单独放羊,放一段牧民再去或颠倒过来),带包贫牧总是邀我们喝奶茶、吃奶豆腐、喝鲜熟奶、吃奶皮、吃面片什么的。这里具有游牧的特色,走到哪吃到哪,你不吃或假客气,牧民才不高兴呢!我们总觉得身边老有人在关心、照顾我们,第一次下雪,我们正在大队开会。(大队是在我们来后专门修了土房当厕所)厕所门口站着匹马,我们都不敢走了,周旋半天,后来远处有个人喊一个牧主过来把马牵走了。这样的事多极了。我们同学中常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好象下乡劳动,或在学校的环境里生活,一切就应安排就绪,达官贵人的思想就是存在。问题总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里的工作也确实存在少慢差费,“马拉松”、“托(拖)泥带水”等现象,但丝毫减弱、抹煞不了广大牧民的勤劳勇敢、精明等优秀品质。牧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很突出,有福同享、有难共担,根本不分什么你我。各个家庭间也好象没一点隔阂。牧民走哪睡哪,进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无拘无束。而我们这群学生却不太适应,还是惯于在自己的蒙古包里一统天下;对牧民的某些风俗习惯(进蒙古包穿鞋踩毡子、随便躺等等)总有格格不入的感觉;知识青年见面特亲热,不管男女,话很多,跟牧民聊天总显得很干。我平常待人就不太热情,来人一多就腻烦,反自以为这样也不错。现在一触实践,才把它重视起来。表面上确实不易和贫牧感情真正融洽起来,实际上也跟自己,没有彻底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虚心接受贫牧的再教育,改变知识分子的一切不符合工人阶级利益的弱点(生活习惯、思想作风等)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包跟贫牧的关系越来越好,我们白天没事就去带包贫牧家,帮助嫂子操持家务看小孩等等,发现他们很多高尚品质跟自己身上的小资味一对比,再不加强自我改造怎么成!
    现在天气渐渐冷了,这里最冷达零下40多度,冬季长达五、六个月。严冬的考验对我们是最关键的一课。前几天,我们四人,在带包家的壮劳力、负责领导我们的青年小伙子丹比带领下,赶着牛车,去近20多里远的北山——冬天的居住点处挖羊粪。这三面环山,我们的蒙古包处于“盆地”中心,有几丛矮树枝,还有一棵在此地罕见的老树。另一面,也有半座山挡着,有相当大的间隙,隐约露出大队所在地的平原地带,环境很富于诗意。据丹比讲,挖出的羊粪垛成围墙(夜里羊在里面)供今冬用,羊在里面拉的粪又成新的羊粪砖供明年用,如此循环,不愁没“柴”烧。我们四人好似准备一次野游,带着昨晚作(做)好的十六张白面饼、二十根胡罗(萝)卜、二个水罗(萝)卜、二暖壶奶茶、一块特大的奶豆腐(嫂嫂准备的)劳动猛带劲,不到二小时,就挖了多半,肚子也饿了。而丹比还在使劲干。休息时,我们把东西放在牛车上,坐在车栏上,牛背上足开。丹比只喝了一茶杯奶茶,吃了一张饼,半根胡罗(萝)卜。看着我们几个大肚皮发笑。下午四点左右就干完了,他匆匆指好路先走了,我们慢悠悠回家刚落脚,嫂嫂就请我们吃一大锅肉丝面片,真太不好意思下肚。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包(肚皮)都是无底洞。有时猛吃,有时光喝稀粥,每顿饭肚子总是鼓鼓的,粮食却特省,估计每月最多二十五斤,足矣。牧民的主食尽是一些热量大的高级品:牛奶、羊肉、奶豆腐等等。我们包对羊肉都不太感兴趣,看来,要闯过寒冬,人也得抓膘,我们包只宰了二只羊,有的男生包已宰了第五只。大队已规定:冬季吃羊,知识青年和牧民均是每人四只。
    我们的衣、食、住、行基本如此。同学们终日乐哈哈的,朝气勃勃。每天清晨,火红的太阳映着颜色多变的群山,白色的霜渐渐在绿草上化成晶莹的露珠,羊群开始启(起)程了,白色蒙古包里的战友们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草原上洋溢着歌声、笑声、乐器声。放羊时,我们不是平躺在草地上,俯望无际兰(蓝)天,就是对着雄伟壮丽的祖国北疆纵情歌唱,朗诵毛主席诗词,五洲风云具(俱)收眼底,心胸多么开阔啊!平凡的劳动、伟大的理想永远激励我们在草原的广阔天地中纵横驰骋!让我们都用自己的双手,向大自然宣战,向共产主义飞奔!
    祝愉快!天天向上!
                                                  雷融融代笔,雷风行签字
                                              1968年10月11日  深夜10:5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