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博览/ 网络家书/

Email里的乡愁(二)

发布时间:2007-01-12

【张同自述家书故事】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结识许多意想不到的人,如果结识的这个人为你疗过心伤,这个人就是你的一笔财富。
    2004年2月,我在枝江酒业从事枝江酒报的编辑工作,在众多的自由来稿中,读到许多关于枝江大曲的真情故事。许是受环境影响,枝江大曲在我所耳目睹的诸多细节故事就清晰起来,我的脑海中忆起我二姐讲的真实画面,是我们张氏家族中一个远房叔叔回乡探亲时的感人故事,于是就有了那篇《越海酒香》的散文,起初是刊发在枝江酒报副刊上,后来又见诸于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诸多网站。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和思想结晶,《越海酒香》因为太朴实而欠缺提炼,不能算是所谓的佳作。半年后的一个星期天,我二姐的女儿张捷到我家借用电脑给她在台湾的二爷爷发电子邮件,我突发奇想,《越海酒香》写的就是这位“二爷爷”回乡时的故事,何不把这篇短文传给他,请他点评一下?于是,我按侄女张捷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给远在台湾的这位“二爷爷”发送电子邮件。复制文章,粘贴到邮件里,在写主题时,我犹豫不决,对方会不会觉得莫名其妙?怎么称呼他?按辈分来算,我应称他为“二叔”。在主题栏目写上了“二叔,您好!”然后点击“发送”。不知道这一点击是否成功发送,这篇《越海酒香》的短文能否穿过遥远的山山水水,传送到台湾“二叔”的邮箱里。
    第二天上班,我打开电子邮箱的时候,惊喜发现有来自台湾的回信。信上三句话:一,请赐告你是哪一位,为什么不留名;二、越海酒香是写得很好的短文;三、谢谢你!
    人的本性里大多对陌生的领域充满了好奇,长期生活在内陆的人骨子里对港澳台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那里是祖国繁华的边缘地带。前几年,如果内陆人有亲戚或朋友在港澳台,说起来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现在甭说在港澳台,就是整个地球也成了小小的村庄。因为我对这位二叔传奇性的经历已听到不少,十分敬仰。于是,我给远在台湾的这位未见面的二叔回信,告诉他,我是张捷(小名叫燕子)的小姨,与张捷家相隔很近,按辈份来称呼,应该称他为叔叔。《越海酒香》表达了两岸亲人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寄《越海酒香》给他,正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佩,让他从中得到丁点儿乡情的慰籍与快乐。也正是这篇短文,串起了我与二叔之间的“忘年交”缘分。二叔以他渊博的学识、传奇性的经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我、帮助我、鞭策我,同时也塑造着我、改变着我而成为我敬以依赖的心理医生,成为我成长路上的榜样和恩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总是以平和又不失文采的语言吸引着我,读他的文字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我知道那是一种历尽繁华后的平淡,是看透了世间烟云之后而沉淀的语言经典和思想精华,那种境界正是我一直孜孜以求的方向。承蒙他把我视为“忘年交”的朋友,我感谢上苍恩赐与他的书信来往成为我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励志于我,我一直认为他的鼓励是作为一个老人对我们这一代人寄予的厚望。他曾做过医院院长,在得知我因身体有恙而做了小手术之后,发过来多篇关于保健的常识,那些科学的饮食观、保健观给忙碌着的我们是个非常及时的提醒。遗憾的是,在2005年11月,二叔的儿子代父回信于我,说二叔动了手术正在医院,我不能前去探望,只好将他的信件一一整理,盼望他康复的时候作为礼物送给他。

 
照片:左为《Email里的乡愁》作者张同
  右为二叔与微软公司区域经理

 

 

 

 

 

 

 

 

【家书原文】
                             委曲是良药 小结两地书
小同:
    你好!太妙了,真是天涯若比邻,我很快就看到你的来信,我就是说我们有某些际遇和想法,很是一样,人生若少了“委曲”,也就是说少了“曲径通幽”的妙境,又多磨练的人生,在不屈不挠健者,也才能显出他的有声有色才气纵横,小同!你能有现在的成就,不是从委曲中打拼出人头地的吗?看黄山石崖上的劲松,可是从平地长得出来的,拿出干劲来,这样的人不但不会比人老的快,相反的会比同龄的人老的慢些,我年满八十,就仍思想敏锐,你才中年,要有返老还童心,加油!就是良药。
    我赶着回信,是要请你转告我大哥,他在电话中说,我们张家有好多族人,很同意我的张氏宗谱写法,只是没有把大家一起写进去,其实,不是我不写,是没有资料,请你转告家兄,要他请有心意的族人与我连络,并提供资料,让张氏宗谱更完整。为赶上你出差前能看到这封信,就此打住,顺祝 吉祥如意!
                     

                                                                           
                                  二叔04/9/10pm05:38

二叔:
    现传给您我刚写就的短文《枝江·台北两地书》,以表达我深深的情意。
    电子邮件的传播改变了现代人的许多交流方式。我的一篇短文《越海酒香》通过电子邮件飘洋过 海传到一个台湾老人的收件箱里。原本想让他知道,在他的出生地枝江,代表着枝江形象的枝江大曲如今已香飘全国,没想到这封邮件成了一根引线。老人是我们张氏家族中唯一留学海外的高级知识分子,按家族辈份来算,我应称他为二叔。与他虽未见面,但往来通信,却如近在咫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有共同的观点,我们成了很相知的朋友,说得更准确些,这位未见面的二叔成了我人生路上的心里咨询师,医治了曾经折磨着我的一些心灵上的负累。在我写作一度陷入迷茫与困惑的时候,二叔他从遥远的台湾传来两篇他曾读过的佳作,一篇是《疯娘》,一篇是《天堂里的父亲》,我读后如找到一块亮晶晶的明矾,混顿的思维澄清得脉胳清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二叔虽少小离家,枝江的民风民俗他比我在本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枝江”还熟悉,张氏家族队伍庞大,子子孙孙现散居各地,二叔能从这边亲人们寄过去的信件内容中一一归类,然后根据血脉枝节撰写了张氏家谱,一来算是对家族的一份贡献,更重要的是他要表达身在异乡的思念故土之情。九十年代后期,他从台湾回乡,面对他母亲的坟墓,长跪不起。他把自己的胡须剃下,埋在他母亲的坟前,用以陪伴母亲的寂寞,回台北后他继续留须,说思念母亲之心随须日日增长。我的那篇短文《越海酒香》也是根据我二姐讲述的真实画面写成的,那一年,虽未能见到二叔,我后来想,我们今生的缘份也许注定就是这种不见面的交流方式。从来信中,我知道二叔是个非常博学的人,早年他留学美国,完成了学业,且担任为军中要职,属台湾“上层建筑”中的一员,他的经历,丰富多变且富有传奇色彩,但他从不提所经历的诸多令人难以想象更不用说承受的苦难,他总是以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自己、为家人、为好友、为他周围的人营造一种愉快的工作、生活氛围,启发人去开创、去奋力拼搏、去享受成功的乐趣与幸福,他为自己的一生定位为《侥幸的一生》就是一个证明。让人觉得生活在他身边就是一种幸福,我虽与这位二叔相距遥远,我也感受到了幸福,一种超越时空的愉悦、振奋和感动。他的思想,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无不在昭示和激励着后人。一个人在洗净了铅尘与繁华之后的干净而透明的思想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能与这样的教科书相伴,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呢?
    他幼时对母亲的泪水有悟性有解读,“记得我四五岁时,乖僻任性,桀傲不驯,不论身着绫罗绸锻,锦衣华服,只要稍不遂意,即在泥地打滚,保姆仆从束手无策,如有人劝道或责备,亦行变本加厉。于今回想,仍不知为何如此不成才;直至有一天母亲含泪叮咛,要努力自强,我们张家振兴,日后就只望在你。我忽然间福至心灵,判若两人。”忽想今日诸多阳光少年,有多少人能从母亲的泪水中去悟道呢?
他对子女的教育观:“好儿子不一定是高学位,大事业,多财富,而是为人正派,不做违法之事,不贪非分之财;成家立业,安分守纪,做一个善良百姓。”这是基本原则,按照他的基本原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为军中栋梁,一个成为商海成功人士。正所谓“小树育好了,不愁长不成参天大树。”
    他对知交的深情可与当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归类,“知交王家森,高中同学,嗣虽是表姐夫,然仍以知交为重,阔别数十载,友谊胜亲情,重逢小聚,月月书信往还,于九十二年六月月七日上午八时猝然辞世,其次女旋即越洋电话泣告,他父亲今晨走了。我想必是临终遗言,速电话相告,我闻讯之后含泪嘱其女,在收到我刚寄出的信之后,请在其灵前焚化。随后我跑到淡水河边,悲怆高声呼喊:王家森!王家森!王家森!好走!”我在想那封寄给王家森的信要其女在王家森灵前焚化,一定是一篇写给王家森的祭文,信中一定有二叔为没有前来见知交王家森最后一面而无以表达的伤感。(王家森生前是宜昌师专现改名为三峡大学的教授)
    二叔的文字有一种精练的美,语言简练却意境深遂,读多了我们当今的文字,再来读他的语言如在泡沫中看见一块粗砺的真金。这样的真金是诱人的。于是,在内陆的枝江和海外的台北,有了穿越时空的两地书。因为遥远,与亲人难以相见的遗憾不知要延续何时,二叔在那边盼望着,我们在这边盼望着。

                               张同2004/9/16am09:45

                     一生多博学 自称老顽童
小同:
    昨日(8/26)整天有事外出,回家己很晚,今晨打开计算机,阅读来信十分喜悦,你真是才华洋溢,处理事务顺畅亮丽,优异的表现,二叔与有荣焉。
    想读书的心境,是表现你求知欲的旺盛,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能正值转型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开放式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目前台湾就在逐步改进,如空中大学,学分选修,举荐就学,都是方便想读书或进修的在业者,达成读书的途径,我的学位就是分阶段完成的,且我真正用心读书而不是在单纯就学时,所以想读书不一定要进学校,也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学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学者--王云五先生,他学贯中/西,而他的学历是“自修三十五年”,所以要充实学识,是不在形式上的学校,我不知目前大陆有旁听,或选修学分的途径,不妨你可试探性的找一所大学,去旁听你想学的课程,或则你上网查询,有否收看台湾空大的途径,再不然就自修,有空就上图书馆,甚至上网也可获得知讯。
    我想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一直是“不甘寂寞”的学东学西,我的同学同事,常戏称我是<博土>,诸如机械。电子、医药保健、天文,史地,法学,文艺,或多或少我多有一知半解,这可能是我做机要秘书及综合专门委员之故,又我个人的喜好广泛,我年满七十六,想到老而未衰,去作义工,再四处碰壁之余,有一单位愿意接受我,但告知需计算机作业,我参加培训三天,也就上路玩计算机了。所以我看你的想法很正常,至少你我所见略同。只是我是职场的遁世者,想得太多,也看得太多,只落得淡出人生。
    答应你我的别传《我侥幸的一生》已勉强完成,或者可提供你创作的素材,以附档传给你。
    想办一个刋物,是很伟大的构想,不过要掌握一个要则,如今世人是向钱看,在工业社会这是很正常的作为,所以你得想清楚,爱或喜欢读书的人,少得很,即令要读也是专业的,偶而翻阅刋物,尤其你着眼很特致,要将老中青三个年龄层一网打进,那你得了解到当今科技开发的要领--<轻薄短小>,二叔认为办刋物能大众化,也当如此,不知意下如何。
    我们这里除周三、周末,天天都有数字奖券,大乐透、小乐透,四字彩三种,我每周只买前二者两张,因为其获然率是数百万之一,也就是说买一百张,或一张的中奖率是差不多,每期买一张,是碰运气而已。
    我就是一个老玩童,如真能保有三分稚气,此人必非俗物,不要小看自己。
    与你笔谈也是我的乐趣,不觉已过子夜,就此打住。顺祝 吉祥如意!

                               二叔2004/8/28am01:09

附:           
                               我侥幸的一生
    壹、上苍恩赐一生衣食不缺:
    我虽不是含着金汤匙降世,托祖先庇荫,出生小康之家,良田上千亩,童年乃能锦衣丰食,成长中尝经八年抗日苦难,虽逃难他乡,亦未受冻馁之苦。抗日胜利还乡,家园虽经破坏,祖遗产业仍在,虽稍逊往昔,尚称富裕于乡里。斯时正当赴武汉参加考试,家慈变卖良田,供我腰缠万贯成行。及之大陆鼎革,几经转折,却能大乱不死,即之投笔从戎,亦是入营即为官职;来到台湾白手成家,退休俸养老,无冻馁之虞。
    贰、慈母的眼泪使顽石点头:
    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让顽劣小子,以她的眼泪点石成金;记得我四五岁时,乖僻任性,桀傲不驯,不论身着绫罗绸缎,锦衣华服,只要稍不遂意,即在泥地打滚,保母仆从束手无策,如有人劝导或责备,亦行变本加厉。于今回想,仍不知为何如此不成才;直至有一天母亲含泪叮咛,要努力自强,我们张家振兴,日后就只望在你。我忽然间福至心灵,判若两人。
    三、失而复得,悠悠忽忽戴上方帽子:
    启蒙就逃学;记忆所及,六岁启蒙,家中特为敦聘宿儒设馆开课,第一天拜过孔子,我即缩头书桌之下,耍赖不读书,家人娇宠就此罢学。
    直到九岁,受到母亲含泪叮咛,突然知道应该上学读书;乃于乡下初办的私立小学,上学即插班读二上,次年(民国二十五年)母亲送我远离家乡一百二十里外,于宜昌市、考上湖北省立第十一实验小学,就读三上。这是我一生之中最为认真读书的一年,时日寇侵华,宜昌遭受敌机轰炸,我转入家乡罗家河小学,因其只有一三五上,我只好跳级就读五上,半年后,日军侵占家乡,翌年避难时、再于长江南岸乡下聂家河小学跳级六上,仅就读数月,再因避敌辍学。民国廾八年秋,竟以同等学历考上宜都私立清江中学(嗣后改为宜都县立中学)。初中三年因战乱迁徙,又缺乏师资,可说是匆匆而过。从初中起,我竟是为应付考试的读书,只在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即尽情玩乐,直到考试前两周废寝忘餐的速记考试重点,有时几乎是过目不忘,因之平时贪玩,但每考成绩还能名列前十名。高中经联考分发省立第四高中,上课老师说是重点,就画上红线,考时别人读整本,我偷懒只读重点。三年悠悠而过,我好
似只在为考试,只是过关而巳,投考大学也是在茫然之中,给我蒙上啦,好事岂能连庄,内乱相继而至,未竟学而投笔从戎。至此想是与学绝缘,却于从戎之后捡到一顶方帽子。不过在就业后,每遇书到用时方恨少之际,却能不是为考试而认真的读过一些的书。
    肆、我的事业:贵人、机运、福缘
    投入军旅时有贵人照应,而机运巧合,更多逢凶化吉。经过五年基层干部历练,即毛遂自荐,越级进入中枢单位,惟兢兢业业,仍竟只为人帮称,曾将手稿择优编辑,题名[金线],乃自喻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今思之,真是十分幼稚俗气。回想当年,也曾自调[满腹经纶,运筹帷幄』;其后人亦谬赞[文才武略咸称奇,参赞中枢谁与齐;』事过境迁,往者已矣,随风而逝,戎行三十余载,竟是乏善可陈。偶然阅读李商隐嫦娥诗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若有所领悟,真叨上苍恩惠,未让我误食灵药,乃能平平凡凡,淡出人生。厚赐知足常乐福缘。
伍、获天之幸,一家都是有缘人
    思亲报恩之心垂老难忘,托幸突破艰困,隔海略尽孝思:
    民国三十八年大陆异手,两岸壁垒,音讯隔绝,思亲报恩之心,无时或忘,托幸承住美亲戚与母亲取得联系,并汇款改善生活,其能悉漂泊之二儿健在,并已成家立业,得释悬念之心。
    退休尚在壮年,形尚年轻心已索然,而思归与报恩之心情,与日俱增:奈何雨岸壁垒,惟望海峡兴叹而已。抑郁于怀,当自号“半头和尚”,并作偈语一阕“不如归,不如归,故园异色怎能归;不是法螺吹,半头和尚腿能飞,江陵三千里,半夜赶来回,禅榻假寐,更楼鼓刚挝五槌。”在盼得老兵返乡探亲之前刻,母亲仙逝,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哀伤不已,情何以堪,闻丧讯之日,即蓄须守孝,直至昱年返乡,始割须埋在母亲墓边,年遇七十六再度蓄须,已是皓白银丝,将长相伴随我西去。
    鱼雁往返,幸得佳偶:
    老伴与我相识,并没有经过他人的介绍,是在互不相认的情形下,因偶然的机缘成为笔友,相互书信往返一段时间,尤其当时我尚在海军服役,我的舰船几乎是整年的在台湾海峡巡弋,她寄给我的信,常会要求她下一封回信,要寄到或南或北的某一基地我的朋友收转,如此年余,才相约见面,想不到一见钟情,很快两人就走上红毯,转瞬之间,已近五十年。
    我俩个性各异,但相知相惜,我们彼此欣赏封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或是不如己意的);相依为命,尤能轻利重义,彼此厚待对方,就如分食水果小事,不论谁来分,总是把较好的分给对方。我俩共有财产,彼此都不藏私,若有巨大金额支出,都会有默契的取得一致共识,从无自私之心。我俩自奉均甚简约,但资助亲人,我们从不吝啬,乐于助人,心意相通;另一方面,我们都执爱儿孙,但亦尊重儿媳的自主生活,婉拒绕膝承欢,落得两老清闲自在。
    我有两个好儿子,更有两位好媳妇:
    好儿子不一定是高学位,大事业,多财富,而是为人正派,不做违法之事,不贪非分之财;成家立业,安分守己,做一个善良百姓。
    更有两个好媳妇,各有所长,所共同性的,都是善于理家的好手,能理解生活不易,量入为出,并各自寻求辅助家庭谋生之道,了解工商社会生活,必须深谋远虑,在丈夫工作有困难之时,能一展所长,助一臂之力。尤其我们是待媳如待女,他们俩也敬我们如亲生父母,大家相处有缘。
    人生有二三知己,亦乐也:
    朋友虽位于五伦之末,却是充分显现人与人间的缘遇与情分,因之贵在相知相惜,又重在“给”,而不在“取”。常言相交满天下,知己有几人;足见能有二三知己之友,亦属福分。
★   知交王家森,高中同学,虽是表姐夫,然仍以知交为重,尤在大陆异色之后,各有立埸不同,但我们之间只有友谊。阔别数十载,友谊胜亲情,重逢小聚,月月书信往返。于九十二年六月七日上午八时猝然辞世,其次女旋即越洋电话泣告,他父亲今晨走了。我想必是临终遗言,速电告相告。他走得爽快,还不忘嘱其女立即转告。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闻讯之后还含泪嘱其女,在收到我刚寄出的信,请在其灵前焚化。随后我跑到淡水河边,悲怆高声呼喊:王家森!王家森!王家森!好走!
★   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小同:我不能确切的记忆她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起初更不知道她的姓甚名谁,她的佳作<越海酒香>,却真是溢香越海。我曾把我的外甥熊国虎,看成是我的影子,因为我们有些相似点,从激励他发奋图强完成学业,到做事后迭经挫折,时予开导,看着他又站起来,卓然有成。小同是位自学有成的文字工作者,却也在某些神韵上,与我有些类似,文字往返,竟成为我的忘年之交,勉强一点说是知音。上苍待厚我也。


二叔:
    您好!邮件收到,您从附件发过来的文章也收到,拜读了,您所说的侥幸的一生是让我感动的一个个片断组成的丰厚的精神盛宴。我能算作您的一个好朋友,我觉得这是上苍赐予我的福。谢谢您发过来的文章,不仅仅对我有触发,在以后的写作中定会用上。祝好!

                                     张同04/8/28

摘自作家出版社《Email里的乡愁》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