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博览/ 手足家书/

大哥的叮嘱

发布时间:2006-06-29

    一个革命者,影响一家人。天津解放前夕,青年学生杜峻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参加人民解放军,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他不仅用忘我的工作实践了自己的誓言,还鼓励弟弟妹妹学好文化,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峙、峥、丽英:
    我离开你们走了,走向很远的地方,一天不知要走多少里路,这是为了什么?我想,你们一定不太清楚,听我讲给你们。
    旧社会里,总是人压迫人,人吃人,少数人压迫多数人,那多不好啊!为了铲除这个压迫人的力量,打倒那些少数反动分子,所以才要革命。为了这些,我才加入了革命队伍,纯粹是要为人民服务。顾这一面,可就把家庭那一面失去了。在这里,我要求你们替我多做点吧,在父母面前要听话,要好好求学,将来都要给人民服务的,没学问是不成的。
    不多写了,以后我再把各地的故事讲给你们听,好吧!
    峙弟,要把这封信给他们讲明白了,虎儿大了,要好好领〔教〕导他做人。再谈。 
    祝
 你们快乐


                                             大哥 手
                                                2.5

注:此信写于1949年。信封上有一九四九年字样。
    此家书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杜嵘自述家书背景】

    我家原籍在天津市武清县杨村镇,父亲曾先后在铁路部门、自来水公司当过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父母为人正直,不善言谈。他们辛苦劳作,没有享过什么福,因为贫困和疾病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们为供养子女生活、求学而默默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我大哥杜峻1927年出生。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天津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即接受进步思想,阅读毛主席著作。天津解放前夕,他就靠近党的外围组织,经常宣传革命思想。天津解放后,即参加解放军随军南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又参加过入川剿匪,任连级干部。1959年复员后,在天津市南郊区咸水沽中学校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他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1981年在一次开会讲演中,不幸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53岁。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我们兄妹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在父母兄长的教育下,我们兄妹几人努力求学,积极向上,把为人民服务当成最好的座右铭。困难、挫折,甚至不幸,都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应该为信仰而奋斗的。

    我二哥杜峙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他学习成绩优秀,原准备留校任教,但就在毕业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他错划为右派。这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自动报名去了边陲小城佳木斯市当了一名中学教师。这一去就是20多年。粉碎“四人帮”后,他才得到彻底平反。后来调到天津大港一中任教。多年被压抑的工作热情终于得到释放,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可以说,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个好妻子。我二嫂原是天津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在我二哥最困难的时候,她携女儿毅然决然告别了年迈的双亲,离开天津市,随我二哥落户到佳木斯,陪伴他共同度过那段艰辛难熬的日子,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我三哥杜峥在中学时是个“飞机迷”。他是学校航模小组的积极分子。在家里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他亲手制作的各种飞机模型。他梦想着能当一名飞机设计师,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他高考时报的是航空专业,但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被分配到航空专业,而是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系。虽然当时很苦恼,但他还是服从了分配,并很快地适应了新的专业。他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核工业部下属的一个工厂。由于他业务精湛,又有领导能力,便担任了该厂的技术厂长,并荣获了“国家级有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后来因国家调整计划,工厂转向,效益下降。当时,凭他的本领和名气,到别处去应聘而获得较高的物质待遇并不困难,可他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直到退休。他就是这么一个“死心眼儿”的人。
   
    我姐姐杜丽英(杜峨)初中毕业后,为了给经济状况已相当恶劣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她放弃了升学的机会而参加了工作。她被劳动部门分配到天津市郊区的一所小学任教。虽然工资待遇较低,但是她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也很好地实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我本人初中毕业后,当时母亲的心脏病已很严重,而哥哥姐姐们又不在身边,我一边干临时工,一边照顾母亲。我19岁那年,母亲去世。我到建设局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此后,我靠自学,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在盆景艺术、生物学和在医学方面,终于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并有所收获。

    我大哥的这封家书已尘封了五十多个春秋,我的哥哥姐姐们都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艰辛地奋斗过。我们都没有辜负大哥的叮嘱,现在,我们都在问心无愧地安享晚年。我们的经历说明,家书不仅反映了真挚的亲情,也传承了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忠诚,不仅记述了历史,也延续了未来。

    我今年已经60岁了,可以告慰大哥的是,你的最小的弟弟虽然还没有完成你的遗愿,但仍在不懈地努力着。

    这封家书及详细故事已收入民间家书第二辑《红色家书》(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可参阅。

 


家书原件及相关材料:


原信

致家属慰问信

革命军人证明书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