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博览/ 敬老家书/

徽商家书里的抗战

发布时间:2007-06-29

【家书故事】
    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在日寇魔爪统治下的中华大地,除了抗日军民战场上的拼杀,普通百姓又在承受着怎样的痛苦?这里所发表的一组徽商家书,从丁潭之战到皖南事变,留下了平民商人的愤恨与无奈,也留下了皖南百姓被扭曲的生活。

      

 

 

 

 

 

 

 

图片依次为:吴之骧

           吴平权与唐志高的订婚照,前为吴锡璋

         
茂林十三牌坊,摄于解放初期


 

 

 

 

 

 

 

 

 

    我的家乡茂林,提起它,可能人们立刻会想到“皖南事变”。其实,它还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历史名镇。
茂林镇位于皖南泾县西南部山区,距县城36公里的地方,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村落树木茂盛,翠竹丛生,遂名茂林。曾出土过新石器,发现过汉墓群,并有古代采铅铸铁遗迹。史籍记载,自唐宋即为泾县吴姓聚居繁衍之地。及至明清,文风大兴,科第举仕代不乏人。同时,商贾云集,市场繁荣,遂发展成商宦昌盛之地,大贾显贵纷纷建造轩、园、府、第。横街正街、商铺鳞次栉比。故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
    清朝康乾时期,茂林的发展达到鼎盛。茂林的商贾和乡绅,对社会公益事业和环境治理也有一定的投入。除了办学、建桥、救灾和购买义冢地外,还修建了较大的水利工程——东溪十里长堤和许多绕宅水道,故茂林有“活水绕村”之说。茂林的建筑更是令人称奇。旧有七墩(小土堆)、八坦(小广场)、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大夫第之说。从现存的河帅第、尚友堂、吴氏宗祠等这些府第来看,其格局之迥异,工艺之精湛,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亦一般村镇之少见。太平军将领初到茂林时,叹道:“这是江南第一村!”。
    家乡茂林的历史上,人才辈出,远的不说,近现代的“三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三吴”指吴作人、吴组缃和吴玉如,分别在美术、文学和书法等领域享有盛誉。
    以上几封家书的收信人均为我的祖父吴之骧。他又名吴兆贵、吴荣庭,1893年出生于茂林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家中祖产只有一亩三分薄田,其父早逝,唯一的姐姐出嫁他乡。祖父在读过几年私塾之后,十四五岁就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全部责任。他的出路和同时代茂林中下层社会的青年一样——外出学徒、经商。
    在毫无家庭背景的情况下,从学徒开始,靠着自己的努力、勤奋、精明、诚信和才干,到抗战前,祖父已经做到商号经理的位子。那是距茂林两百里外安徽铜陵大通合悦洲的一家大商号,名叫“和记云升茶庄”,是由茂林老乡开的,祖父的职位仅次于东家。
   “和记云升茶庄”在当地算是规模较大的商号,店里有十几名员工,且负责员工的伙食,每天都有荤菜,有一只卤锅常年保留着卤汁。该店主营茶叶,兼营其他杂货,每逢有什么重要的新商品上市的时候,还要请当时比较少见相当时髦的西洋乐队来店门口演奏,进行广告宣传。从那张“运茶许可证”上的文字来看,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祖父一次就要从茂林运两千多斤茶到江苏的高淳,可见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了。
    祖父常年在铜陵经商,和家里的联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书信,一是经常在茂林和铜陵之间进行货物运输的毛驴驮队。在我家保留下来的几百封书信中,有些是通过邮局投递的,有些则是运送货物的熟人传递的。祖父在外经商挣钱养家,祖母和曾祖母在家抚养和教育小孩。书信和随毛驴驮队带回茂林的一些钱物维系着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即祖父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物质和精神联系。
    抗战爆发后,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随着日军的进攻,大通和悦洲的店铺已经很难维持。东家吴云程经常自己呆在茂林老家,店里的事情全权由祖父打理。由于前方战事日紧,市面萧条,店铺已难以为继。东家不得不写信嘱咐祖父,把店里贵重的货物转移到青阳县(在茂林和大通之间,佛教名山九华山所在地)的毛坦,还嘱咐祖父遣散店里的店员。一个曾经相当辉煌的店铺,由于的日军的入侵,现在要关门息店,东家和伙计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无奈!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十月十五日,宁国姑父唐志高写给我祖父的信中提到:此次生病较为严重,请名医花了大洋六十余元才治好;年关虽近,由于店里的老人有事,新人不谙业务,自己恐不能即时返泾看望双亲大人;向岳父大人介绍宁国市面物价高涨的情况;在信中姑父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即叶挺指挥新四军击溃日军对泾县进攻的丁潭之战。是役中,国民党驻军闻风而逃,新四军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在丁潭猛烈狙击敌人,打的日军丢盔弃甲,逃离泾县,从此日军未踏进泾县境内一步。使泾县成为华南抗战的重要根据地,当时的很多市县政府(芜湖、繁昌、南陵等)都迁至泾县茂林,使茂林成为一个距日军占领下的南京不远的抗战中心。茂林的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茂林的经济在抗战期间也得到畸形的发展。这封家书最后还提到,日本飞机不时对宁国街道进行侦察扫射,象秋风扫落叶一样,自己的店面也难以为继。
    讲到茂林作为抗战的中心,又使我想起抗战期间发生在茂林的一个小故事。其时,有很多的下江人都举家带口逃到了相对较为安全的茂林。在新四军的带领下,茂林的抗日救亡运动非常火热。每到晚上,在茂林的万人运动场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抗日宣传和演出活动。有天晚上,演出到激动人心处,一个下江的十来岁的小男孩,脱掉身上的新棉袄,跳上舞台带着稍显幼稚的童声,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使演出达到了的高潮。就在人们沉浸在这动人的气氛里时,小孩的家长万分焦急地哭了起来。旁人一问才知,小孩脱下的新棉袄不见了,而棉袄里缝进了他们家逃难时全部的家当。弄清情况后,观众们又发起了捐助活动,帮助小孩一家人度过难关。
    1941年元旦过后的泾县茂林,还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那就是“皖南事变”。这个历史事件在姑父写给我祖父的家书中也有反映。
    姑父的信写于民国二十九年腊月二十二日(阳历1941年1月10日),距离事变发生仅仅3天。因为这封家书上只有一个内容,就是听说茂林唐村、石井、高坦等地发生非常激烈的内战。信中用了“炮弹如雨,卧地逃命”等字眼。而这一带既是他岳父母的家所在地,也是姑父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可见他非常关心,专门修书一封给岳父大人报上平安。
   “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是:1940年10月,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命令在长江南北和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1941年1月4日,驻皖南泾县的叶挺、项英率新四军9000多人开始北移。由于项英执行了王明的投降主义,将中共中央“乘顽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暗算突然袭击”的指示置于脑后,却同国民党将领顾祝同商定新四军的北上路线。1月6日,当新四军3个纵队到达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早已部署就绪的顾祝同、上官云相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多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奋战7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的后续部队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1月13日,军长叶挺冒死去与国民党军队谈判停战,竟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17日,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进攻在华中、华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中国共产党严厉驳斥了蒋介石的反动命令,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重整并扩大了新四军的主力。

(吴浓、吴文君)
    

此家书及详细故事已收入民间家书第四辑《抗战家书》(中国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可参阅。


家书原件: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