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海峡两岸三姐弟》序

发布时间:2009-05-19

    百封家书演绎两岸血缘亲情(代序)

    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一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行动正式展开。活动开展不到两年,组委会收到的家书即超过4万封。从内容上看,这些家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两岸、华侨、亲子、敬老、手足、爱情等各个方面,保存了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民间史料。
    在征集到的家书中,海峡两岸的通信就有一千余封。两岸家书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见证,字里行间洋溢着割不断的骨肉亲情。“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在表现乡愁时,首先用的就是家书,这首千古绝唱写出了家书与乡愁、亲情藕断丝连的关系,也道出了所有中华游子的心声。
    吉林市马友联先生捐赠的107封两岸家书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马友联先生从小与二姐失散,但他坚信二姐还活着,后来到处刊登寻人启事,寻找了27年,终于在台湾找到了离家近40年的二姐。此后,双方通信不断。他先是捐出了姐姐从台湾写来的数十封家书,后来又打电话给二姐,把他写给二姐的数十封家书也从台湾寄回大陆,捐给了组委会。
    1987年5月11日,二姐马友德在第一封家书中写道:“家书抵万金,虽是欲哭无泪,我看了又看,不知看了多少次。想要快点告诉你们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让你们知道离家四十年的游子如今的情况。……如今不知家里情况如何?爸爸还健在吗?母亲呢?友光呢?你没提他在哪方面做事。家驹是我没见过的弟弟,他知道我吗?你离大姐家远不远,你们是否常见面?奶奶是哪一年去世的,她走的时候还想我吗?离家这些年我时常会在梦里回家,每年过年时,还有清明我都会烧点纸给妈。随信寄几张照片给你们,看看还认识我吗?”
    这实际上就是一封寻亲家书,在朴素的文字中,海外游子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2006年5月24日这封家书与其他数十封民间家书一起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马友联先生亲赴北京参加了在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隆重举行的收藏仪式。
    马友联先生的家书故事引起了许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比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南都周刊》等,《南都周刊》在2006年8月4日推出了封面特别策划,用7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由这批家书所引发的海峡两岸三姐弟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此后,马友联先生两次赴台与二姐团聚,并游览宝岛的美丽风光,激情满怀拍摄了大量风景图片。作为民革吉林市市直离退休总支主委、吉林市海峡两岸经贸文化发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友联先生为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还撰写了若干篇反映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文章。为激励家人及后代,最近他又不辞辛劳,花费大量精力亲自整理家书、文章、图片,以期早日结集出版,其精神可嘉,其真情可感,在此谨表衷心的祝贺!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在那些主要依靠纸上传情的岁月,一封封往来于海峡两岸的家书,字字关情,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寄托着无尽的相思。这些家书反映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日夜盼望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
    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家书相比,两岸家书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亲情浓郁。两岸家书特别是从台湾写来的家书中普遍洋溢着游子多年飘泊海外的思乡之苦,表现了那种藕断丝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同时从大陆发出的家书也满怀对多年离乡亲人的思念和期盼;二是传统礼仪的传播。两岸家书尤其是从台湾寄来的家书普遍遵循中国传统家书的写作规范,比如竖写,繁体字,对收信人的称谓、写信人自称以及对家中人员的问候均是礼貌有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父母、兄弟、夫妻之间的亲情表达均有严格的规范,这在两岸家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三是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两岸分隔数十年,亲人之间的通信除了介绍家里事情以外,有的还介绍了双方的经济、文化、教育、习俗等,促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互信。
    尤为难得的是,马友联先生捐赠的107封家书来自海峡两岸,反映了二十多年来两岸交往的足迹。信中所言虽然多为家庭琐事,但保存了一段时期两岸民间交往的原始资料,在浓郁的亲情中,一幅幅家庭及社会变迁的画卷渐次展开,就如那开坛的老酒一样醇香扑鼻,余味绵长……
    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行动点燃了人们内心对日渐荒疏的亲情的渴望,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被称为“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在不久的将来,马友联先生捐赠的这批家书原件将同其他家书一起入藏筹建中的中国家书博物馆,流传后世。


张  丁
二○○九年二月五日于北京

(作者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