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抢救民间家书迎来三周年
发布时间:2008-04-10
今天是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启动三周年的日子,没有纪念活动,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祝福和期望,窗外是北京阴沉的天空,就以这篇小文聊作纪念吧。
有谁还记得今天这个日子吗?
三年了,每到今天我们都要发表一篇感言,但今年的感觉似乎有所不同。如果说前两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抢救工作进展迟缓作注解的话,那么今年就实在拿不出像样的理由了。我们应该取得更大的成绩,起码应该举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活动,就在今天。可是,我们没有做到。
其实,从三月以来,我们就在盼望这个日子,因为它是属于我们的,属于家书的。特别是进入四月以来,它在一天天逼近,我们反而怕它来到,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什么礼物迎接它。怕归怕,它还是来了!
四月的北京,同样是春风和煦,同样是花红柳绿,不一样的是渐渐远去的家书,不一样的是日渐浓郁的亲情。在“抢救”的旗帜下,在“家书”的温暖中,我们共同走过1095个日夜。
不曾忘记,三年前的今天,全国政协礼堂,嘉宾云集,文意浓浓。张怀西副主席激情宣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启动!”
不曾忘记,任继愈先生的谆谆鼓励:“这是个大事,过去没有过。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 。
不曾忘记,苏叔阳先生语惊四座的演讲:“征集民间家书就等于我们中国向世界做了一个宣誓,宣誓我们如何重视我们普通的百姓,如何重视组成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大多数的普通的民众,真正落实所谓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
不曾忘记,白庚胜先生对家书等民间文化正在崩塌的忧虑:“抢救家书就是抢救我们的历史,抢救家书也是在抢救我们的书信文学,抢救家书也是在抢救我们的档案,也是在抢救我们自己生动活泼的社会资料” 。
带着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等文化大师的嘱托,肩负保护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我们上路了……
挥汗如雨中,我们坚守在热线电话旁;寒气袭人中,我们逐字逐句整理家书。那玉渊潭畔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迎来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满腔热情的志愿者。有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送来两包发黄的书信,那是五十年代老父亲从南洋寄回的家书,数百封信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一封信纸、信封、邮票都完好无缺,寄递和落地邮戳、内附人民币若干元字样,清晰可见。捧读这些半个世纪以前的文字,夫妇俩老泪纵横……
南方周末的记者来了,央视东方时空的编导来了,新加坡电视台的记者站在我们简陋的办公室门口现场报道……翻阅一封封有些破旧的家书,阅读一句句滚烫的文字,记者朋友们与我们一起经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抢救家书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世界。
新华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领导和编辑来了,他们被家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感动,为一段段爱恨交织的故事所动容。在经历长期的寂寞和咬文嚼字后,《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抗战家书》相继面世,“民间家书”走进了更多读者的生活。
三年间,尽管困难接踵而来,但我们不曾退缩,因为抢救家书的目标还没有最终实现。更多的家书仍在遭受被损毁遗弃的命运,有系统的家书研究尚没有正式展开,较为全面的家书展览还没有举行,家书背后的故事还没有充分挖掘,民间家书系列图书还只是冰山一角,家书博物馆至今仍是空中楼阁,家书文化的弘扬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许多抢救家书的规划因资金限制不得不停留在纸面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最近,抢救家书的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有关部门正在落实领导批示,为家书项目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家书的未来是美好的!
在4月10日这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我们——抢救家书阵地的坚守者,向所有为家书项目的发展提供过帮助的领导、专家、朋友们道一声:谢谢!向所有的家书捐赠者道一声:谢谢!
让我们共同祝愿: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一路走好!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