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领导、专家、捐赠者、记者、观众等对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的反映
发布时间:2014-05-29
罗 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人民大学站在了时代和我们民族文化的高度,以一种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一种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记忆这样一种超前的文化眼光,做了一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通过这次论坛,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到抢救家书的保护行列中来,为我们抢救保护传承家书出谋划策。同时也希望以人民大学为中心,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家书的学术组织,设立、建设一个家书学,为我们家书的挖掘、整理、研究,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我更加希望,我们的家书能够加快申遗的步伐,让我们那些灿烂美好的家书,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我代表国家图书馆祝贺首届家书论坛召开,并且祝贺张丁先生潜心收藏家书十几年取得这么丰厚的成果。这回展览上,不但看到了很多精彩家书,而且看到了咱们收藏的家书在整体上已经成为一个系统了。同时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建立家书专藏,我觉得这个举措非常得好。实际上像人大,像张丁先生做的这件事情,从家书入手来保护咱们民族的记忆,我觉得这是个特别重要的事情。
龚鹏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参加这次研讨会!最近这些年,家书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像人民大学这样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研究家书,慢慢大家会越来越重视家书。
苏叔阳(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常务董事)
我觉得书信不但是存留历史的记忆和社会的记忆,以及存在民族心态的变化这样的记忆的仓库,同时也是锻炼我们学习写文章的好地方。我非常理解,而且赞赏这些为了保存家书、为了保存我们民族遗风的人。因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真正风气是在民间,是在民间流传的,不仅仅是在报章杂志。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在家书里面回响,各种各样的东西也在家书里面存在,家书是我们民族历史不可更改、不可缺少的珍藏的宝物。
陶斯亮(陶铸同志之女、中国市长协会常务副会长)
写家书的时候,铺开信纸,将钢笔吸满墨水,拧开笔帽,静心沉思,将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一古脑的倾泻笔端,那份庄重和虔诚,真有一种仪式感。如今谭先生将这几封信捐给人大博物馆,做了件好事,我很赞许。预祝“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圆满成功!
张 辛(著名书法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很高兴,非常感谢人大有这个机会,感谢张丁先生给这个机会参加这个会议,这个会很好,这个论坛非常好,有意义。家书呢,最大的价值,第一就是真,第二就是简。今天研究家书的话,从这两方面着眼,不用谈别的东西,就非常有价值,一个是形而上意义,一个是具体的审美意义。
赵 珩(著名文化学者、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
祝贺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开幕,同时也向张丁先生和人大他们所有为抢救、搜集、整理和研究家书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崇敬和感谢!在家书里面,应该体现一种思想,体现一种亲情,我觉得这正是家书抢救、搜集、整理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它的文化内涵、它的价值更重要的体现。通过这些家书,可以看到我们生命的延续、民族的延续和文化的延续。我觉得家书今后通过人大收集整理,会使社会上更多的人重视,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呈现。
孙 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很高兴,今天上午看了展览。因为我自己在博物馆工作了十多年,所以看了展览想起了当年我做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尺牍,都是和鲁迅同时代人有关的。我看人大的展览更丰富,非常感慨。
家书提供的信息已经超越了我们的主流文化,自上而下的官文化,家书提供的世界是那么的丰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他的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活跃性、情感的深度都感动着我们,使我们在认识历史、讨论历史的时候,不能简单下结论,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传统遗产抱有敬意,才能继承我们遗产最弥足珍贵的那一部分。
徐庆全(《炎黄春秋》杂志社副总编辑)
我觉得,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是有一定的学术眼光的,而且是有极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的。我作为当年的发起人之一,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我们不能让家书睡在收藏室里,也不能让它只有小范围展览,我们要把这项活动推向社会,同时把这个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社会各个层面。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已经征集来的家书的研究,单靠张丁他们两个人显然不够,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团队。
赵和平(著名书信研究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家书作为散文的一种形式,是亲人之间互报平安、倾诉衷情、议论时政的一种形式,真情实感最易流露,社会真相也极少遮掩,所涉及的有真人真事,其中透出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社会的一面未扭曲的镜子。
魏崇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教授)
今天想来参观家书展,主要是学习,听了各位专家介绍,使我本身对家书认识更深了。我觉得张丁是做了一件好事,很重要,值得宣传。同时我觉得应该动员全社会做这个事,这是文化抢救的一部分。
傅 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百姓的家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特别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抢救民间家书对将来博物馆的发展,对传统文物的发掘都有重要的意义。
宋平生(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馆员)
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的书信越来越少,我们会越来越觉得家书收藏这个活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然也有现实意义。
李道莹(中央新影微电影频道联盟副理事长、作家)
非常高兴来参加家书论坛,上午、下午都听了一些专家学者发表的高论,感到收获匪浅。通过这次家书论坛,有这么多专家学者对家书的关注程度如此之高;通过研讨家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叶小兵(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授)
今天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上午也听了一些专家、同志的发言,我想家书确实是一个宝藏,而且可以说是一个富矿。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对于研究文学、书法、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都可以从中汲取很多的研究信息、资料。所以家书一定要抢救、搜集,张丁同志你们做的工作确实是功德无量,而且一定是对历史有非常大的贡献。
仇润喜(著名书信文化研究专家、天津市邮政局原局长)
我十分感谢此次家书文化论坛的组织者的盛情约请,使我有机会目睹这一书信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世壮举!我为家书庆幸:国家高层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抢救与传承迈入崭新的阶段!我为中国人民大学喝彩:是贵校的远见卓识,擎起了中国民间抢救家书项目的大旗,成为宇内当之无愧的家书研究与传承的中心!
谭安利(深圳家书捐赠者)
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出席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的嘉宾致以诚挚的感谢!我和许多家书捐赠者都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无论文物藏品、管理展示,还是学术研究,都是国内一流水平,民间家书的收藏和研究,则具有领先地位。将家书捐赠给人大博物馆,比个人和家庭保管更安全、更久远,也更有意义,其中的文化历史价值将得到更大的提升。我们相信,这次论坛将是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新的里程碑。
王抑洪 (北京家书捐赠者)
这次会议,我感受很深,学到很多东西,一些专家、教授、学者讲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一个事业,应该是一个里程碑。
谢湘(家书捐赠者、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坐到最后的,我想就是一批对家书最有感情、最愿意为家书事业做出努力的同道。
滕久昕(家书捐赠者、滕代远同志之子)
我就感觉到家书对我们这一代的教育特别大,所以对家书文化我特别理解。今天能搞这个论坛,我的心里面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这九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你们,确实是很困难。
马友联(吉林家书捐赠者)
今天参加首界中国家书文化论坛,非常高兴,很受教育。上午和下午分别听了教授、专家对家和书的认识、高度概括,家书的意义,包括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家的含义、书的含义,很多专家都说得非常清楚了,使我对家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冯双平(家书捐赠者、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退休干部)
九年以来,中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即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在创业初期举步维艰,然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辛勤工作,终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一利国利民的善举,无疑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公益事业,因而具有无限的生机。2014.5.28
李自英(四川家书捐赠者)
看到父亲展柜,见字如见面,家书博物馆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2014.5.13
张伶九(河北滦平家书捐赠者)
今天上午和下午听了领导和专家的讲话,对我启发很大,对家书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更深了,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和抢救家书组委会。现作两首顺口溜:
家书研讨会,布展换新容
厅堂布展大雅登,
研讨声声唱文明。
翰墨飘香门庭史,
华夏遗产绣锦线。
舌辞指术言无信,
手写家书淡风尘。
百花丛中绽新蕾,
断代文化又逢春。
2014年5月13日
孙悦(《人民日报》文艺部实习记者)
今天活动对我来说是个洗礼,有些故事很打动我,有的话也让我受益匪浅。明天我会和报社老师讨论一下发稿的模式。如果有机会向老师约稿的话是最好的,到时候我会再联系您的。张老师早点休息吧,辛苦您了。 ——5月13日22:08短信
张景华(《光明日报》资深记者)
张丁老师,请别客气!您做的工作和研究,值得尊敬! ——5月15日9:37短信
李惠男《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记者)
张丁老师,非常感谢您的照顾,劳务费万万不能要。首先家书抢救是公益事业,我也应该为之出一份力。其次,我们刊物也给我有稿费。第三,从认识以来,您和小张老师多有提携。所以,万望成全。希望我们今后继续合作,推动中国家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月15日16:03短信
吕其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记者)
张老师:您客气了!昨天我去论坛感受您所作事业的伟大,很受鼓舞,你们现在还很艰难,不用为我们破费!日后我们多合作,我将手里资源提供给您。 ——5月15日17:45短信
陈叶军(《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老师的事业很有意义,很敬佩您。能坚持这么久,还好总算有很多成绩了。社科报与光明日报报道侧重点不同,我们侧重学术。已发19日头版头条,周一刊发是更重视,更重要,报道现在推荐中国社会科学网主页大头条。——5月19日10:33、14:54短信
陈怀鹏(《求是》杂志社总编室主任)
参加了您的隆重的家书论坛大受教益,更为您独具慧眼又刻苦坚持做好了我国家书文化保护工作而钦佩!天道酬勤,您开山之功金石可铭! ——5月19日16:05短信
观众在家书展厅留言:
家书展以时间为序,展示了各历史时期的真人真迹,有些人已离我们远去,但音容笑貌宛若眼前,弥足珍贵。
我国多难,有天灾,也有人祸,不论经历多少次运动,人之间的友情,家之中的亲情却不会改变,父女、母子之间的爱是永恒的。
历史可以记帝王将相,也可记才子佳人,但草根里的亲情,百姓中的温情使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家书、口述史填补了历史记载中的空白,细节的真实胜过墨写的谎言。
感谢人大的同仁默默的勤奋的工作,你们的贡献在展厅得到了展现,也在观者心中树起了丰碑。因为你们的奉献,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续写;因为你们的执着,民族自强精神能弘扬!—— 一位人大校友
书信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记录。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张杰
道不完的话,言不尽的情,人大不错,收藏增添了你的人文魅力。 —— 北大 周策
观此展百感交集,千秋功业在于传承,这里为后人做了一件可称得上丰功伟绩的事业。祝家书博物馆更上一层楼,为中华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吉林市 张维
此展太好了,应放在美术馆、中山公园、文化宫等人多的地方再展。我太喜欢了!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