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给未来的信》扮靓残奥会
发布时间:2008-09-18
【本网编者按】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的主题定为《给未来的信》,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开幕前发给每位现场观众的特制明信片,遍布鸟巢的特制邮筒以及邮递志愿者,还是文艺演出中巨大的信封图案、空中飞舞的邮递员,用人类所共有的书信形式贯穿始终,把友谊、纽带、传递、参与、亲情等寓意深厚的书信文化演绎得温馨可人,美仑美奂。
在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型广场演出中使用书信这一载体,表现了创意者的胆略和远见,把宏大叙事和微观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残奥会的情感元素和对未来的连接,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书信大国,中国正在经历通信方式的巨大变革,传统书信正越来越多地被现代电子通信手段所取代。在残奥会闭幕式这样重大的国际场合宣扬传统书信文化,表现了中国人民尊重传统、重视友谊、爱好和平、共创和谐的美好情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为家书工作者,我们深受鼓舞并为之自豪!
为此,中国家书网向为弘扬书信文化作出贡献的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主创人员和全体演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
解读《给未来的信》
——专访残奥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奥运专电 记者汪涌
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举行前,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全面阐释了残奥会闭幕式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新华社记者: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为何选择《给未来的信》作为整个节目的名称?
张继钢:闭幕式整个晚上都在“写”这封信。无论是唱的歌,跳的舞,都是围绕这一主轴进行。在艺术手法上,我们选择用童话般的风格来表现,这是因为闭幕式同残奥会开幕式是一个整体,开幕式也是童话风格。
《给未来的信》文艺表演是一部运用现代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由2000余名演员与全场观众、运动员共同完成的,具有浓郁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六个章节以《给未来的信》作为整体结构,体现自然、纯净、亲切、温暖的艺术风格,结合绘画与雕塑艺术的视觉语言,书写残健同行、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以此表现出向着最美好的梦想奔跑,永不放弃的主题。
文艺表演以北京的香山红叶作为艺术形象贯穿始终,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在《给未来的信》中,向全世界残疾人朋友们送去中国人民最诚挚的祝福:自强不息,收获幸福。
9月17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进行
新华社记者:奥运会开幕式选择了画卷,闭幕式选择了记忆之树,残奥会开幕式选择了白玉盘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残奥会闭幕式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张继钢:具体的载体就是"明信片",大型的纪实性艺术行为。专门为9月17日晚的北京残奥会闭幕式设计的绝版明信片,也是孤版。邮戳也是专门为这一天设计的,发出的地址是"鸟巢"。观众17日晚走进"鸟巢",就会发现有不少的邮筒在场内,“邮递员”把观众们写上寄语的明信片收回,放到邮筒中,邮政部门将在节目结束后,接收全部邮件,并将在18日正式投递。这个创意,显示我们不是空洞的创意,而是附载了实际的内容,写给当世的纪念,一种寄托,一种祝福,给明天、给未来。
北京残奥会闭幕式 邮递员(演员)即将把信寄出
新华社记者:《给未来的信》中鲜花绽放的"草坪"的创意过程是怎样的?
张继钢:这是我们这个团队交出的最后一份答卷。创意在一年多前确定。我们在残奥会闭幕式上一直在考虑,如何充分将"鸟巢"这种气势恢弘的建筑的各种重要元素融入开闭幕式中。从"鸟巢"顶上燃放焰火的效果,到李宁点燃奥运会主火炬塔时使用的"鸟巢"顶部的"碗边",再到"鸟巢"内的巨大"草坪"。当我们最初出现"草坪"这一灵感时,相当的激动。我曾经在欧洲出访演出时,在比利时的一个城市广场,目睹过这样一幕,广场摆满了鲜花,旁边有音乐家在演奏交响乐,四周许多人在露天咖啡馆惬意地喝着咖啡聊着天。这一个场景,给了我们创作的灵感。
一大片草坪上鲜花绽放的场面很动人。我们的草坪上,像魔术一样,层林尽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作为大型广场艺术表演来说,一定要有视觉上带来震撼的奇观。
新华社记者:在闭幕式上,香山红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样创意的目的是什么?
张继钢:香山红叶是北京的象征之一。香山红叶以其优美的造型、斑斓的色彩闻名。黄桷树是香山品种最多的红叶树种,栽种历史悠久。在《香山红叶》章节中,红叶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我们从"鸟巢"顶部撒下60多万片红叶,持续5分钟时间,不间断飘洒,形成艺术景观,蕴含着深情、祝福和祈盼,代表着中国人民及北京人民,对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祝福。
60多万片香山红叶,我们都是选用环保材料制成,经过了多次试验,整体效果令人满意。
新华社记者:奥运会闭幕式上用卷画轴的方式熄灭圣火的创意十分感人,残奥会圣火熄灭的方式有什么创意?
张继钢:残奥会圣火熄灭原来的方案是让一位盲人熄灭圣火,表现"光明永在心间"的意境。这个创意一直坚挺到闭幕式前十余天,但随着残奥会的进程,随着我们对残奥会精神的理解的深入,我们感到这个熄灭圣火的时刻并不仅仅标志着残奥会的落幕,而是整个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画上一个句号,七年精心准备"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圆满地结束。因此,残奥会圣火的熄灭不同于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圣火熄灭,意义更为特别。
经过大家的反复研究,最后商定选择了新的圣火熄灭方式替代十几天前还在准备的那一个方案。现在是选择一位聋人小女孩用手语的方式,在与圣火交流的过程中,圣火缓缓熄灭。
新华社记者:承担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个仪式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这一光荣的任务即将在9月17日画上句号,如何评价这一特殊的经历?
张继钢:我个人这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很累,但收获丰硕。以前不熟悉张艺谋,而这次张艺谋在我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团队中作为带头人,带领我、陈维亚、蔡国强等艺术家,这样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如此密切的合作,本身就是巨大的收获。
我们共同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任务的那种责任感,进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艺术探索,通过奥运会开闭幕式表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和灿烂,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而通过残奥会开闭幕式,我们则展示了人性的光辉。这四个仪式完整地展示了当代的中国,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很辉煌。
新华社记者:奥运会和残奥会四个仪式有哪些亮点让你自己难以忘怀?
张继钢:奥运会开幕式上就有不少令人难以忘怀的创意。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上万名运动员们共同完成的那幅画卷,色彩斑斓。“击缶”的倒计时方式、焰火“大脚印”;闭幕式上的"记忆之树";残奥会开幕式“白玉盘”主舞台上翻动的"四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聋人手语舞蹈《星星你好》、残奥会闭幕式上的"草坪"和“红叶”等,都是我们的得意之作。
应当说,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艺术家们在体育场内“制造”的“爱琴海”,那种高水平的构思真是不太容易“对付”。
不过,我们的"草坪"、童话、LED、白玉盘、记忆之树、焰火等,从空中到地面,从创意到实践,也占领了不少制高点,我想,这也给未来承担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艺术家们留下了不小的挑战。
《给未来的信》最值钱 空中邮递员每人投保30万
龙虎网2008-9-18 7:20:42
昨晚,80名演员演出了《给未来的信》的空中威亚节目,“空中邮递员”在空中上下翻飞,让观众眼花缭乱。看似简单的节目却是残奥会闭幕式上难度最大,危险性最大的,据了解,这些演员的保险金每人高达30万,是昨晚残奥会闭幕式中“最值钱的节目”。艺术团团长李会营告诉记者,奥运会开幕式他们投保了50人,闭幕式50人;残奥会开幕式5人,闭幕式80人。
空中飞人“寄往未来”
80名来自少林塔沟武校的“空中飞人”身着白衣,手臂上是反光的塑料制品,灯光一打熠熠生辉,身挎印有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标志的邮包。升空时是机器人的造型,在空中做着直立漫步、前趴漫步、后仰漫步、上下旋转,动作舒缓优美,30米高空下垂寄信与观众互动更是让人叫绝,动作舒展大方,看节目的观众都想过一把“空中飞人”的瘾。他们的精彩演出也达成了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最后的心愿,在闭幕式之前的动员会上,刘海科教练说:“我们已经参加了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这次残奥会闭幕式上我们会把这个句号画圆,为奥运会交上完美答卷,为校添彩、为国争光。”
《寄往未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给未来的信》是在空中寄信,全部是来自塔沟武校的空中威亚演员完成,还有就是从地面和鸟巢碗边完成寄信,预示着向世界传递爱。
邮递员鸟巢上空飞翔
从蹦极开始练
这些高空绝活是怎样练成的呢?记者了解到,演员们在地面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开始升空。开始是3米,5米,10米,到最后的27米,为了锻炼演员们的胆量,教练多次让他们“蹦极”,把演员们拉到20多米的空中,突然跟进放绳,武校的演员们没见识过,都吓得大叫,落地后脸都白了,10个有7个都会吐,而且还吃不下去饭,就这样反复开始了空中动作,一个动作开始需要练上一周,到最后导演教一个动作只需要两三天时间就练成了。在常人看似简单的空中转圈还让这群学生受了不少苦,刚开始练找不到要领,用身体带着绳子转,因为身体左右各有一个钢丝,转速高时,有一个向外甩的力,有的学生控制不好,脸、肩膀只要一碰到钢丝就是磨破,人当时就像在滚筒洗衣机里,四周摇晃。渐渐地演员们找到了秘诀,身体随着绳子转,控制身体始终在两个钢丝之间。
奥运会开幕式跑地球的设计者、有“亚洲威亚之父”之称的程小东评价说:我的设计需要你们来完成,在历届奥运会上一次性用这么多空中威亚演员,我想称50年之最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