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中国民协发抢救家书简报

发布时间:2010-05-04

    【本网专讯】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五周年到来之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4月19日发布2010年第9期抢救工程简报(总第143期),向全国各级民协组织介绍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五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及最新进展。简报标题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取得重要成果——“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备受关注》,全文如下: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民间家书抢救活动取得重要成果。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联合主办的“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自 2009年12月28日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隆重开展,这是我国举办的首个综合性家书文化陈列。同时,我国首家家书文化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图录》也于2009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著名作家苏叔阳,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马英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才、中国文物学会副秘书长傅公钺、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等有关方面领导、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首届董事会部分董事,来自江苏、四川、湖北、青海、吉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的40余位家书捐赠者参观了展览,首都各大新闻媒体对家书展进行了宣传报道。此外,中国博物馆学会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青铜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博物馆等团体、机构均对家书展表示了祝贺。
  
      据了解,本次展览分为家书历史概述、清代家书、民国家书、抗战家书、军旅家书、上世纪50年代家书、六七十年代家书、改革开放30年家书、两岸家书、海外飞鸿、留住家书十一个部分,按家书写作年代为序,以通信人为展览单元,共展示家书160组(件)3075封,相关老照片380帧,勾勒出中国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多视角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家书文化和手写家书的多元魅力。所展家书实物均为手写原件,其中最早的写于清乾隆年间,最晚的写于2009年,时间跨度达200多年,内容涵盖清代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如黄兴、蔡锷、陶铸、邓子恢、沈钧儒、帅孟奇、项南、周扬、林默涵、曾毓隽、任鸿隽、陈衡哲、陈翰笙、谢晋元等名人的家书手稿。这些家书堪称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凝结着极其丰富的情感,透露出名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封家书,一段历史。这里陈列的每封家书几乎都完成了从书写、封缄、寄递,到收拆、阅读的全过程,几乎每封家书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孙轶青、罗哲文、欧阳中石、苏叔阳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和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工程。这项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征集、保管、编辑、出版、展览、研究等方式保护家书遗产,展示家书内涵,弘扬亲情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家书项目启动后,从海内外征集到自明清以来的家书4万余封,被称为“是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辑的民间家书系列图书《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入选文化部、财政部2008年度送书下乡工程。其中《红色家书》分别入选中宣部“农家书屋”工程和“万村书库”工程 ,《抗战家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编,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供稿)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