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冯惠玲:现在是留住家书、抢救家书的关键时期

发布时间:2015-07-13

   【本网专讯】2015年6月10日,著名档案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出席“抢救民间家书十周年座谈会”并讲话。她说,家书有两个无可比拟的特点,一个是它的大众化,二是它所携带的情感和温度,现在是留住家书、抢救家书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但要加大抢救的力度,还需要多想一些好办法、新办法,用更有效的措施把家书留下来,把家书文化传下去,不要再犯日后悔之不及的旧病。以下是讲话全文:

 


 

                                  留住逝去


    可能是因为我在学校里分管了一段档案文物,对家书项目的来龙去脉,特别是这个过程有所了解、参与,他们让我在这里讲讲。当然,我的档案专业也形成了一种职业的毛病或者是思维,对那种历史记录的东西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会有这样的一种情感。
    今天参加这样一个十周年的活动,也觉得日子过得非常快。我想了想,给我这个简短的发言起了一个题目叫做“留住逝去”。
    我觉得人类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或者说是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对于濒临消失的文化常常是不太在意的,一直到它真的逝去、走远才感到无比的痛心、怀念和珍视。这时候再宁愿花费百倍、千倍、万倍的代价千辛万苦地寻找、挽回,但是真正能够找回来的也只是千万分之一,所以在我们记忆当中留下了千疮百孔、疑窦重重和憾事无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有些是历史和自然的不可抗力,比如世界四大文明中除中华文明外都烟消云散,外部入侵和文化断裂是那个时代无法抗拒的毁灭力,有些是统治者有意为之,比如中国丰富的王朝档案只有清代的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代朝廷把前朝档案销毁,更多的是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文化符号在慢慢地走掉,或许新的替代品更好用、更华丽、更诱人,人们便随着潮流欣然把替代品接受下来,听任曾经的陪伴死去、走远。
    比如老城墙建筑、老戏曲、老方言、老物件、老手艺、老报纸,还有很多人家的家史宗脉等等悄悄走了,人们不以为然,甚至把它当做包袱扔掉。刚才李惠副馆长说搬家是扔东西最常有的现象,其实机关搬家扔档案也是常有的现象,人们把它当成一个多余的东西扔掉。但是当我们彻底失去这些东西,并重新想起它们的美好时,又会采取各种措施不遗余力地抢救,比如考古发掘,比如建立世界和国别的遗产名录、记忆名录,还有制定各种抢救计划等等。在我们档案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规定了存世档案的禁止年限,一个年代之前的不许再有任何的销毁,中国是确定了1949年,也是为了杜绝特定年代之前的老档案再发生流失。
    但是从开头说的人的不好的习惯,导致新的流逝依然每天都在发生,就算是我们现在最时尚的数字记录,由于它的脆弱,其实是要求我们对于有价值的部分做好备份和实施防护,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并不在意,直到记录丢失,读不出来的时候才痛心疾首,悔不当初。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坏毛病,由于各种原因,我想我们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有明确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行动,但是我们应该支持那些文化卫士们,为抢救、为留住、为传承和弘扬正在逝去的文明所做的崇高努力。今天我们所见证的抢救家书十年行动就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在所有的文字记录当中,家书有两个无可比拟的特点,一个是它的大众化,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草根都要写信,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新闻之类的,就是日记、账簿、家谱,也远远比不上家书的普及,因此家书的内容太丰富了,可以说无所不及,再加上它的形式、传递等等,简直就是一部包含各种元素的民间人际交往的大史书,这是它第一个很大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它所携带的情感和温度,和其他写作相比,写信最是真情倾诉,思亲、思友、思乡之情寄以文字;书者的品格、性情、文采不同,有沁人心扉,也有感天动地。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有过写信、等信、收信的亲历亲感,其中寄托的情感真可以说是如山似海。当然它还有很多特点,我觉得这两条是特别突出的,可见家书之珍贵,大可为家国缩影,小当是众生印记,怎么能沦为时代的过客?然而家书、手写的家书确实在逝去,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我们有无数理由赞叹和支持抢救家书这样一个功德无量的行动。
十年来这项计划不断有所进展,得益于各位有识之士的参与和托举,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支撑和张丁矢志不渝的坚守。2005年张丁带着家书征集委员会征集到的四万余封家书进驻中国人民大学,这个过程我记忆犹新。因为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各位都能想到,并不是那么顺利,谈了有两年多,后来我也急了,亲自出马催办。在商谈过程中我有两点非常深刻的感觉,一个是我原来不知道这样一种文化,我去了他的库房,他和我一一讲解,我真是惊叹于这些家书的珍贵价值。第二个,我也被张丁超乎常人的执著所感动,他简直把什么都扔了,工作、家庭,就是到那种情况。据我所知,这十年的历程绝非顺风顺水,张丁和家书征集委员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在各种困难当中坚持下来,做了很多的事情,征集、整理、研究、出书,不断开拓新的天地,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赞的。
    然而与我们泱泱大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人口相比,四万多封家书的收藏显然太少了。对蕴含深厚的家书文化的研究挖掘,也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散存在民间的家书会随着一代家书所有人的年长、年迈而不知道是留是存。所以我觉得现在是留住家书、抢救家书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但要加大抢救的力度,还需要多想一些好办法、新办法,用更有效的措施把家书留下来,把家书文化传下去,不要再犯日后悔之不及的旧病。
    我非常赞成在实体家书和数字家书两个平台上一起行动,可以实现实体征集和虚拟征集的相互补充,扩大征集范围,创作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来提升家书文化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能力,可以保护家书原件,可以面向更多的人群,特别是可以吸引年轻一代了解家书,发挥创意,加入家书传承人的行列,可以让很久的这样一种家书获得新的生命。
    所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投入一份努力,为留住家书、留住逝去、留住能够映射过往和今天的多彩世界,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
    谢谢各位!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