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中国家书博物馆”谁来埋单

发布时间:2007-02-12

北京日报2007.2.2    作者:天涯

    海内外瞩目的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启动已近两年,征集到家书4万余封,其中的80封已于去年5月24日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那么,余下的数万封家书何去何从,广大家书捐赠者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该工程组委会近日邀请首都部分文博专家对这批家书藏品进行了评估,专家们认为这是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文物级的珍贵家书,应尽早成立中国家书博物馆,使其得到妥善保护,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就营建中国家书博物馆的有关问题,笔者采访了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第一发起人、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先生。


张丁向笔者介绍家书

    问:抢救家书活动已经开展了将近两年,影响也不小,你们究竟征集到了哪些家书,他们的价值有多大?

    答:目前征集到的家书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数量上来说,超过了4万封;从时间上来说,涵盖从明清至20世纪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从内容上来说,形成了亲子、敬老、手足、爱情、军旅等若干系列。它们主要是咱们普通百姓的家书,也有一些名人的家书,如滕代远、项南、曾毓隽、任鸿隽、陈衡哲、李苦禅、陈翰笙、吴运铎、冯忠莲等。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家书是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等文化的综合载体。这些家书不仅保存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民间史料,而且不同于一般档案,是带着写信人体温和感情的文字。家书中所表现的大多是真、善、美的东西,其中所蕴含的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安定有序、团结和睦、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崇尚科学等理念,与和谐文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极为吻合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去年两次批示,认为抢救家书工程不仅重大,而且具有创新意义,持之以恒,其效益会愈益显现。可以这样说,还没有一种文物有家书这样丰富的内涵。


北洋时期要员曾毓隽家书手迹(局部)

    问:在许多人眼中,家书是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东西,特别是民间家书,更多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现在来抢救它意义有多大?有必要来建立一所专题性的家书博物馆吗?

    答:众所周知,传统家书正在被电话、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方式所取代。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下一代将不知家书为何物。家书实物已经具有文物的属性,家书已变成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献、手稿”等,而家书就属于手稿之类。传统家书的写作技巧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家书遗产具有双重属性,亟需保护和传承。

    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奇珍异宝、历代文物,区区近百封家书的收藏远不足以展现中国家书独有的魅力与价值,所以国博并不是它的理想归宿,最好的出路就是成立专题性的中国家书博物馆。

    中国家书博物馆的藏品不仅包括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民间家书,而且将广泛搜集各种民间档案和名人家书,形成中国最大的民间文献资料库,与国家文献资料互为补充。

    问:由此看来,从国家来讲,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博物馆。但是建立一家博物馆需要资金投入,你们有钱营造家书博物馆吗?

    答:家书博物馆的建立确实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建成博物馆。现在的机遇是,国家正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鼓励各方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我们准备广泛开展合作,与各级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合作。我们出内容,出藏品,出创意,他们出资金,我们来具体运作,双方共同受益。

    首先,一些有实力的高校是我们合作的对象。从国际和国内来看,高校办博物馆是一个传统。比如,牛津大学的科学历史博物馆、哈佛大学的植物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的地质博物馆和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的美术博物馆等。完全可以这么说,高等学府办博物馆,不仅是学术科研的需要,也是它们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综合实力的有效举措。

    其次,企业办博物馆也是一个趋势。国际知名大企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近几年我国也涌现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积极投身到博物馆事业中。企业办博物馆可以增强企业的实力,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新方式。我相信这个群体中,会有人站出来,热诚投资营建中国家书博物馆。

    问:任何投资都是讲究回报的,谁也不愿背上一个包袱,人家如果投资来建家书博物馆,你能给什么回报?

    答:中国家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家书,简直就是一座等待开采的金矿。不同于某些完全靠输血维持生存的博物馆。中国家书博物馆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如果开发得当,还具有广阔的赢利前景。

    家书博物馆不会像多数专业博物馆那样封闭式办馆,而是实行开放式办馆的方针,积极扩大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以家书博物馆为依托,我们拥有一套较为清晰的产业化办馆思路。比如成立抢救中国民间家书专项基金,举办中国家书国际论坛,推出家书系列展览,出版家书系列图书,创办《家书》杂志,开办家书电视栏目,创作家书题材小说,拍摄家书题材影视剧等。

    当然,投资建设家书博物馆,最大的回报还是社会效益。谁拥有中国家书博物馆,谁就等于找到了发展的根基,插上了文化的翅膀,中国家书“场”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北京日报原文网址
http://epaper.bjd.com.cn/rb/20070202/200702/t20070202_164258.ht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