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11-09-14

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出版发行

    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36年入党的原中顾委委员袁宝华同志为该书作序。


    该书是抢救民间家书工程的系列成果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是从四万余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民间家书精华集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较强的阅读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收录了五十多个作者的近百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内容涵盖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建立前28年、新中国建立后30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真实披露了宏大历史背景下共产党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家书的作者都是中共党员和追求进步的人士,既包括陶铸、邓子恢、帅孟奇、周扬、项南、李真、牟宜之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陆更夫、竺清旦、吉鸿昌、左权等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艰辛乃至生命的普通党员。家书背后故事的撰写者多为家书作者或家书捐赠者,通过一封封家书原件、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家书背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辉煌历程。

    与其他文献不同,家书的内容可以反映写信人的内心世界,从红色家书中可以触摸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与那些宏大叙事和其他文体相比,家书里所反映的恰恰是真实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从这些家书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家人亲友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

    韩雅兰是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进步青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血雨腥风,她决定离开家乡西安到上海读书。因为牵挂不到三岁的儿子,到上海后给尚不懂事的儿子写了一封家书:“……因想到我走后你醒来,必要哭着喊妈妈了,一时心里难过,实在不忍别你而他游了。当时很想喊醒你再把你紧紧的抱一抱,又恐你起来哭着要跟我,那你的母亲的心更要疼烂,所以只得含泪在你肥胖的桃红色的小脸上轻轻的亲个长吻……社会上正有许多重任,要待你们后生负担,正有无数的被几重铁链缚得紧紧的同胞,在那里辗转呻吟,需要同情者、有血气、有奋斗精神的青年们,帮他们斩断那些束缚他们的铁链。我儿,你就是这些青年的候补者,我希望我儿将来能以负此重责……” 这封家书写完后,韩雅兰一直把它压在箱底,没给儿子看过。1936年韩雅兰从复旦大学毕业,回西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瞒着家庭到延安上了抗大。1943年6月,韩雅兰因病在西安去世后,正在上中学的儿子韩蒲才从母亲的遗物中看到了这封信。在母亲的影响下,韩蒲于1948年从北平赴华北解放区进入华北联大、华北大学学习,走上了革命征途。六十多年来,韩蒲一直精心保存着母亲的这封家书。

    江西吉安人刘中新是一位经过长征走向华北抗日战场的热血男儿,1938年担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部参谋。他远离家乡,转战四方,难抑思乡、思亲之情,“给家去了数拾封信,始终未有接到家信一封”。“在前天的夜里正在睡觉的时候,忽然梦见了我的妈妈,妈妈已经老得不像了。我就大喊起来,忽然喊了一声,同我在一块儿睡的同志听着了,他就叫醒我问我喊什么,我当时也说不出,仔细一想,原来是作了一个梦。现在是全国动员抗战的时候,我在外都是为了抗日救国,不能在家来孝顺母亲大人,以后回家再来孝顺母亲大人。”为了救国,刘中新抛家舍亲,出生入死,最终也没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家乡,甚至连一张模糊的照片也没能留下,留给亲人的只有4封字句滚烫的家书和无尽的等待……

    袁宝华同志在序言中说:“《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家书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且折射出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这些浸透着岁月沧桑的家书中,仿佛能够闻到各个时代的气息,进入家书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阅读这些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就是在重温我们身边的历史,就是在重温我们党的历史。”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