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家书与档案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6-03-22

【本网专讯】由中国档案学会档案老专家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家书与档案学术研讨会”,3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国家档案局、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就家书与档案、家书与历史研究、家书的记忆遗产属性等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代表学校出席研讨会并致词。他首先回顾了2015年人大在家书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并对2016年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他说,今年将编辑出版《中国民间家书集成》第一辑;筹备成立家书博物馆和家书学会;切实推进“数字家书”项目;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进一步推进家书项目发展。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大力支持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家书项目必要的保障,继续扩大抢救民间家书的成果。
   
         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刘国能在讲话中指出,家书是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档案的属性,有着档案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家书又有着不同于其他档案的独特属性,能起到其他档案所起不到的作用。不是所有的家书都成为档案,能成为档案的家书是有条件的。短信、微信是否代替了书信,这是颠覆,还是进步?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本家书史方面的著作,应该深入研究家书发展、演变的历史。

 

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杜梅表示,家书本来就是档案,特别是普通人的家书有温度,是情感化、鲜活的历史记忆。家书“申遗”可以研究,但世界遗产强调的是独特性、世界性和杰出性,中国民间家书的申遗不能总体打包,应该选取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门类,广泛收集,精心论证,分步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韩玉梅、孙淑扬,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冯翠红,中国档案报副总编辑冯喆、总参档案局《解放军档案》原主编刘铁林等先后发言,认为研究家书很有意义,因为家书记录了民间记忆,反映了人民和国家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应该抓紧进行抢救性收集,按照档案的规定进行保管和整理,并切实处理好著作权、隐私权等相关法律关系。
  
         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双林、梁启超研究专家解玺璋、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魏明孔、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马先军,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指出,家书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比日记可利用的价值更高,其中对日常生活的记载往往较为鲜活,能够反映写信人的真实内心世界,尤其是撰写人物传记,没有家书就是一大缺憾。因此,家书既有私密性,也有公众和学术上的价值,特别是名人的家书,不能简单地看成私有财产,应该看作公众财富。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主持,最后由中国档案学会档案老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德俊先生作总结。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